【Ref: Abdulrauf SI,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18 May;113:e309-e313. doi: 10.1016/j.wneu.2018.02.019. Epub 2018 Feb 13.】
面部疼痛综合征,即现在大家知道的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最早于公元1037年由Avicenna首次记载。1756年Nicolas André对此痛性抽搐症状命名为“tic douloureux”,认为顽固性面部疼痛是面部感觉神经受压迫所致。直到20世纪早期,Walter E. Dandy发现Avicenna和Nicolas André描述的面部疼痛是颅内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引起的症状。Dandy的发现使三叉神经疼痛的外科治疗取得巨大进步。1951年Lars Leksell提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三叉神经疼痛,但直到1968年伽马刀问世,才使SRS成为真正可选择的治疗方式。1967年Peter Jannetta开展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从此,MVD被认为是TN的最有效治疗方式。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Saleem I. Abdulrauf等在唤醒麻醉下实施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以评估术中三叉神经减压与疼痛减轻的程度和手术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发表于2018年5月的《World Neurosurgery》上。
作者对该中心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实施唤醒麻醉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TN进行回顾性研究。共纳入10例唤醒麻醉下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其中女性6例,男性4例;平均年龄为65.5岁。所有患者手术耐受性良好,无需术中或术后改行全麻下气管插管。疼痛预后采用巴洛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强度量表(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Pain Intensity Scale,BNI)评分。
唤醒麻醉MVD在多种监护下进行。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每小时0.2-1.0µg/kg)和瑞芬太尼(每分钟0.05-2µg/kg)实施全身麻醉;维持手术过程中的自主呼吸。采用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监测麻醉深度。应用0.5%的罗哌卡因进行头皮局部麻醉。术中电生理监测,包括EEG、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患者取仰卧位,头向对侧转70~80°。手术采用标准的耳后小切口,在导航辅助下定位横窦和乙状窦。切开硬脑膜,进小脑桥脑池;暴露三叉神经后,暂停右美托咪定和瑞芬太尼,在患者唤醒的状态下进行疼痛缓解基线测试:在患者面部特定的扳机点上诱发疼痛,确定疼痛基线;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后,在面部同一部位再次诱发疼痛,建立疼痛缓解基线值(图1)。
图1. A.患者取平卧位,使用特定的触发器(如牙刷)诱发面部疼痛;B.术中暴露三叉神经(黑色箭头),其下方为面--听神经复合体(黄色箭头);C.三叉神经暴露后,停止输注镇静药物,使患者处于完全清醒状态;D.使用触发器诱发面部疼痛;E.术中使用Teflon(蓝色箭头)垫于三叉神经根进桥脑区(黑色箭头);F.用触发器诱发面部疼痛,如疼痛消失表明减压手术成功。
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6.5个月。10例患者中,9例患者术后预后良好,BNI评分Ⅰ级和Ⅱ级者各5例和4例;1例术后疼痛减轻,BNI评分为Ⅳ级。仅有1例出现假性硬脊膜膨出并发症;1例于术后11个月三叉神经痛复发,BNI评分从Ⅰ级降至Ⅱ级。术中有2例患者未诱发出疼痛,探查时发现有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的现象,减压后疼痛消失。
作者指出,唤醒麻醉有助于术中确定三叉神经减压是否充分,以提高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成功率。此外,唤醒麻醉可以对有合并症而不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术。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李信晓编译,《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审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