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8日发布 | 810阅读

意识障碍的脊髓刺激疗法间隔期可能影响疗效

Serena

福州市第一医院

达人收藏

【Ref: Zhang Y, et al. Neuroimage Clin. 2017 Sep 27;17:1-9. doi: 10.1016/j.nicl.2017.09.017. eCollection 2018.】


脊髓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是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患者获得希望的治疗方法,但潜在机制和有效手术方式未确定。已有的研究评估了特异性频率对SCS神经生理活动的影响。然而,刺激间隔(inter-stimulus interval,ISI)是否影响SCS治疗DOC的神经调节,仍然未知。北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中心的Yujin Zhang等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分析刺激间隔期对意识障碍恢复的影响,结果发表在2017年9月《NeuroImage:Clinical》在线。


该研究共纳入9例DOC患者,分别植入SCS电极,并采用三种不同时长的ISI进行电刺激。研究者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监测SCS期间的前额叶和枕叶皮质血容量和总血红蛋白(HbT))波动。刺激频率70Hz,刺激脉冲210s,刺激强度1.0-5.0V。分3疗程,3疗程之间休息30分钟;每一疗程开期与关期交替刺激,刺激间隔:2min(短时间)、3min(中等时间)和5min(长时间)(图1)。


图1. 刺激方式和SCS下fNIRS探针配置的说明。a)刺激方式:包括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30分钟。最初是一个初始基线期(1分钟);然后进入四个区块:每个区块由“开”期(30秒)和“关”期组成,“关”期长度分别为3、3、3和2分钟。b)研究者自行设计的fNIRS系统(NEG8)。C)表示探头在前额叶和枕叶的位置。d)刺激现场照片。


图2. SCS所致前额叶和枕叶总血红蛋白量(HbT)的改变。


结果表明,在刺激期间和刺激后30s,总血红蛋白(HbT)在前额叶皮质中明显升高;而在刺激关闭30s后,HbT回到基线水平;但是在枕叶皮质中未观察到该现象。因此认为,短刺激(30s)引起显著的脑血容量变化,特别是在前额叶皮质,这是意识系统的重要区域。通过比较每个阶段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间期反应的平均值,发现较短的ISI能够改善前额皮质中的血容量,而且在预后良好的患者中更为显著。研究结果提示,ISI可能是影响SCS预后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定量评估神经调节的疗效打下基础。


(福州市第一医院Serena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寿佳俊博士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