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笔者曾书写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一)中线入路与联合入路。随着时间的沉淀,工作的深入,渐渐地对中线入路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尽管粗浅,笔者依然愿意分享给更多同道。
额底纵裂入路,是近些年国内部分专家提出的手术入路新概念。专家代表有:石祥恩教授、吴斌教授、周忠清教授等。在笔者掌握的西方经典文献中,还没有准确对应的“额底纵裂入路”之英文词汇组合。
在经典专著《Youmans》,曾有Subfrontal/Trans-Lamina terminalis approach,这似乎接近“额底纵裂入路”的表达,但没有突出“纵裂” ,没有使用interhemispheric。笔者理解:经终板入路,则自然蕴含着“中线、纵裂”等含义。
在经典专著《Schmidek》,曾使用Bifrontal Basal interhemispheric approach,这似乎更接近“额底纵裂入路”的表达。需注意Bifrontal之使用。在欧美国家,常使用双额开颅、基底(额底)——纵裂入路。国内部分专家,则常使用冠状切口单额开颅纵裂入路。
目前,国内很多同道并没有接受“额底纵裂入路”的提法。这些同道认为:使用间隙一、间隙四,经终板入路,是核心。前纵裂入路,其核心也是使用终板。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促进神经外科事业发展。
其一,颅咽管瘤切除,其纵裂入路之时代演化。
笔者依稀记得,在2009年,天坛医院马振宇教授曾有大会报告: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三脑室前、中、后部肿瘤700例,其中近三分之一是颅咽管瘤。
据马振宇教授,国内使用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颅咽管瘤,勃兴于1997年前后。仅以天坛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为例,自1997年至2009年,使用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颅咽管瘤,共约221例。
在2011年08月,漆松涛教授团队推出: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手术系列——颅底中线肿瘤显微手术荟萃。在颅咽管瘤专辑中,便有前纵裂入路鞍膈下型颅咽管瘤切除术之精彩视频。这从侧面说明,在2011年前后,国内一些专家已经在致力于前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技术推广。
2004年,北京三博脑科医院,胸怀“博医、博教、博研”,横空出世,并持续影响中国神经外科界。据吴斌教授,自2004年起至今,三博专家,使用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已有十四年历史。笔者曾多次聆听三博脑科主办的学术会议。确实,三博的专家们,在积极推广额底纵裂入路的应用。
近四五年来,国内有关额底纵裂入路的文章、会议报告,日益增多,值得学习、重视。 着眼国内,从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到前纵裂入路,再到额底纵裂入路,颅咽管瘤纵裂入路之时代演化,正在挺进前颅底方向。骨窗下缘的要求,越来越强调前颅底的显露。如额底纵裂入路要求显露鸡冠、大脑镰附着、蝶骨平台、鞍结节等。
深化认识
鉴于颅咽管瘤,特别是一些体积较大的颅咽管瘤,有时向前颅底、中颅底、后颅底方向生长。又鉴于,目前临床上,手术切除颅咽管瘤,常用翼点入路、额外侧入路、额底纵裂入路、鼻内镜入路等。这些入路,都是经典的颅底手术入路。因此,个人认为,颅咽管瘤,可以隶属为颅底肿瘤。或者说,我们可以把颅咽管瘤按照颅底肿瘤对待。
其二,识别中线结构,力争在中线区步步推进。
本篇以额底纵裂入路为例。确保在颅底中线区步步推进,其意义如下:
1. 避免两侧的颈内动脉损伤。
颅底骨性标识,位置恒定,因而显露鸡冠、大脑镰附着,进而纵裂放液、分离,并沿蝶骨平台向后,直至鞍结节,这样的手术层次推进,实际是确保中线区挺进、间隙一的显露。操作限定在两侧视神经之间,必然有助于避免损伤外侧的颈内动脉。
鸡冠-大脑镰-鞍结节,鸡冠-鞍结节,这样的组合,需镌刻脑海,指导实践。
2. 确定终板切开的位置。
笔者认为,鞍结节向后,位置恒定的中线结构应是视交叉前方两侧视神经夹角之顶点。单侧视神经,可因肿瘤推挤而移位。但是,双侧视神经的夹角顶点,即使受压上抬,仍基本在颅底中线上。
沿视交叉前方两侧视神经夹角之顶点,向后推进,确定终板切开位置,确保在中线上进入第三脑室。第三脑室侧壁,即下丘脑。良好的终板切开位置,实际蕴含着保护下丘脑的含义。
额底纵裂入路,实际为额底纵裂-终板入路。时刻应考虑终板的良好显露,时刻应考虑切开终板的良好位置。
终板,相当于披在肿瘤身上的内衣。一定要把最后的显露层次处理好。
念及,众多的颅底外科解剖培训,为什么通常从颅底各骨性结构讲起?颅底骨性标志,位置恒定、可靠。
大脑镰,有时移位;垂体柄,有时被肿瘤推挤至侧后方,无法观察;终板上方的前交通动脉,常有变异、扭曲、移位。病理状态下,这些既往学习的正常尸头之中线结构,在临床手术实践中,却常常派不上用场。
因此,笔者认为,应高度重视颅底骨性标志的学习与应用。
深化认识
颅咽管瘤,属于颅底中线区肿瘤。额底纵裂入路,属于颅底中线手术入路。
其三,纵裂放液、分离困难,其处理策略。
1. 骨窗位置、大小。
额底纵裂入路,十之八九需要开放额窦。有时,开颅铣开额窦后,仍需继续向下开放额窦。理论上讲,骨窗足够低,低至前颅底,能够轻松抬起额极,自然有利于纵裂分离。因担心额窦前壁过分咬除后会影响额部美容,常常造就处理前壁不充分、咬除后壁却很充分的局面。仅处理额窦后壁到位,仍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是一种“额窦颅腔化”,这将增加手术操作的空间。额窦开放后,骨蜡封闭有学问。妥善处理增加操作空间与预防脑脊液漏的关系。
额底纵裂入路,其骨窗内侧缘需显露部分上矢状窦,这样有利于纵裂分离。如果是过中线的骨窗,则是更好。
骨窗的位置、大小,需在打开硬膜前处理好。临床实践中,当硬膜打开后,显微镜下操作已经进行后,又有多少医生去咬除颅底的骨檐呢?
2. 嗅神经外侧、额外侧方向放液,以及外侧裂放液。
从额外侧入路方向释放脑脊液,有助于纵裂的分离。额底纵裂入路,开颅医师常常关注骨窗的颅底侧及中线侧。如果骨窗外侧,未能显露外侧裂,自然无法借助外侧裂释放脑脊液。
骨窗的位置、大小,关乎放液的渠道。
3. 额角穿刺。
额角穿刺,有时会穿刺失败。这是因为很多医生在术前计划时,对纵裂分离可能存在的困难,估计不够,因而术前并未标记额角穿刺点、冠状缝等。
通常,沿发际线冠状切口,其额部骨窗,并不能囊括额部穿刺点。利用额部骨窗穿刺额角,摸索穿刺方向,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当然,借助影像导航,有助解决问题。
消毒后,铺巾、铺单,显露多大的头皮范围,这其实反映着对手术入路的深度思考。
以上是基于额角常用穿刺点—冠状缝前2.0cm,中线2.5cm的显露。
临床实践中,额底纵裂骨窗上缘,有时达不到冠状缝前2.0cm,那么此时如何进行额角穿刺?可取眉弓上2.0cm,中线旁2.5cm为穿刺点。
4. 切除部分额极。
当各个渠道释放脑脊液的努力并不理想时,医生自然使出“杀手锏”,切除部分额极,行内减压。笔者认为,切除额极的范围,争取限定在嗅神经内侧范围。
其四,胼胝体切开、中间块切开、前交通动脉切断。
从历史上看,纵裂入路,常常伴随着对中线结构的破坏。熟悉癫痫外科史的同道应知道,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胼胝体切开术逐步应用于癫痫治疗。
从胼胝体切开,进而到穹隆切开,进入三脑室,再到中间块切开,这一步一步地深入,体现着纵裂入路工作内容的变化、拓展。从癫痫手术,到三脑室病变手术,拓展的同时,伴随着对中线结构的破坏。
历史思维存在惯性。前纵裂入路、额底纵裂入路,有时切断前交通动脉,以增加显露,此做法最早由日本学者报告,并至今仍时常使用。
一年一度的宣武神外大师班,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Samii教授展示的双额开颅前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也曾切断前交通动脉。
有关前交通动脉是否需要切断,以及切断后有哪些表现,是近些年来国内学术会议的争论热点之一。
篇首图片,来自Rhoton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