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Chen X , et al. J Neurosurg. 2018 Jun 1:1-8. doi: 10.3171/2017.12. JNS172178. [Epub ahead of print]】
颅外-颅内搭桥手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bypass surgery,EC-IC bypass surgery)有益于预防继发性脑卒中;但在亚洲人群中,对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搭桥术后的预后仍有待讨论。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系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脑卒中中心的XianXiu Chen等开展评估EC-IC搭桥手术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6月的《J Neurosurg》在线上。
该回顾性研究资料来源于2000年至2013年在中国台湾登记的相关临床队列研究数据库。临床诊断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9次修订的临床修改版(ICD-9-CM)编码。研究对象为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患者,包括:原发性缺血性卒中,伴有脑血管狭窄或闭塞(ICD-9-CM编码433-434);住院前后2天内经过CT或MRI检查。将发生缺血性卒中后进行EC-IC搭桥术的患者归为搭桥组,未进行EC-IC搭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归为非搭桥组。初次缺血性卒中发生日称为未搭桥开始日。搭桥组的手术日定义为搭桥后开始日期。排除既往有缺血性卒中(ICD-9-CM编码433-435)、出血性卒中(ICD-9-CM编码430-432)、烟雾病(ICD-9-CM编码437.5)、肿瘤或外伤史的患者。预后不良结果包括发生症状性缺血性卒中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
同时评估随访期间发生的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等。为避免混杂因素的干扰,对搭桥组者,以性别、年龄、出现症状的年份、手术日期和共患病进行1:4的病例匹配对照和倾向性评分匹配。共患病包括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房颤、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慢性肾病。采用近邻匹配法对倾向得分模型进行匹配。最后,根据标准筛选得5760例非搭桥组和1440例搭桥组患者。
研究结果显示,总体发生预后不良的风险(HR=0.8;95% CI,0.65-0.99),搭桥组比非搭桥组明显降低。除随访1~2年时间段以外,调整性别、年龄、随访日期和共患病等混杂因素后,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复发风险(HR=0.84;95% CI,0.68-1.03),搭桥组比非搭桥组略有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
非搭桥组的488例(2.54%)和搭桥组68例(1.41%)发生缺血性卒中(HR=0.57; 95% CI,0.44-0.73)。调整混杂因素后,搭桥组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比非搭桥组降低41%(HR=0.59;95% CI,0.46-0.76);在随访6个月至2年时间内的差异有显著性。非搭桥组71例(0.37%)和搭桥组41例(0.85%)发生出血性卒中(HR=2.39;95% CI,1.63-3.51);术后随访1年时间内,调整混杂因素后的搭桥组继发出血性卒中的风险高于非搭桥组(HR=2.47;95% CI,1.67-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总体上患者死亡率,搭桥组略高于非搭桥组,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术后3个月至2年随访时间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最后作者指出,EC-IC搭桥手术对治疗缺血性卒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具有术后早期脑出血的风险;并强调改进外科技术以提高高危患者的疗效。
(Fu编译,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创宏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