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发布 | 6904阅读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十四):基底入路

赵英杰

寒江孤影江湖故人

达人收藏


其一,基底入路(transbasal approach) 与Derome入路(Derome’s approach)。

在杂志J Neurosurg Volume 123 • September 2015,来自意大利罗马Alfredo Pompili博士的文章The transbasal approach: historical observation,值得学习、关注、思考。因为,此文有关基底入路的历史。


Alfredo Pompili博士文中所述:I would just like to add that those who first applied this technique as a surgical standard were the French neurosurgeons Dr. Patrick J. Derome and his chairman, Dr. Gerard Guiot.


Alfredo Pompili博士认为:Derome教授与Guiot教授,是基底入路研究的鼻祖,是首创者。笔者认为:两位教授中,Derome教授,对此入路的贡献更大。因此,Derome入路,大体可理解为基底入路(transbasal approach)的代名词,是另一种称谓。


但是,又据美国得克萨斯州贝勒医学院Sabih T. Effendi博士:Thank you, Dr. Pompili, for your response to our article. While the technique was first described by Dandy in 1941, Drs. Derome and Guiot were instrumental in popularizing the modern transbasal approach.


结合相关文献,笔者的理解:Dandy教授,于1941年首次报告基底入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约1977年前后),法国医生Derome教授、Guiot教授,仅仅是发展并推动了基底入路的应用,进而形成当前的基底入路(modern transbasal approach)。


那么,Dandy教授,应是基底入路的首创者。


通读各种有关手术入路历史的文献,经常见到英文单词popularize的使用。如额颞入路,popularized by Yasargil,进而发展为翼点入路。扩大中颅窝底入路,popularized by Hakuba,实现处理斜坡病变。如此等等。


Popularize的使用,至少有两层含义: 


1. 某手术入路的主要推动者,并不是该手术入路的首创实践者。


 2. 某手术入路的早期雏形,需经过后起之秀的Popularize以后,才发展为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样子。


从学术的严谨性出发,基底入路(transbasal approach)与Derome入路(Derome’s approach),是有区别的,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从目前的国内学术交流中,可以将Derome入路大体理解为基底入路的代名词。


Derome入路,是基底入路,更是modern transbasal approach。


其二,双侧额底扩展入路(extended frontal approach)。

Sekhar教授,在J Neurosurg 76:198-206, 1992,曾发表文章The extended frontal approach to tumors of the anterior, middle, and posterior skull base,此文堪称经典文献,值得深度学习。


二十六年前,1992年,彼时的Sekhar博士,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可谓锋芒初显、声名渐著。现在的Sekhar教授,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已经是享誉世界的颅底外科专家、脑血管病专家。


成名与成功,来自于不懈的努力。


此刻,笔者仅分享三点体会:


1. extended 颅底外科手术入路的学习,应认真理解单词extended。


Extended middle fossa approach,是从中颅底突破岩骨之阻碍,直抵岩斜、后颅底。


Extended frontal approach,是通过额眶、筛窦的切除,从前颅底直达中后颅底中线区。 Extended,含有从上向下俯视,牺牲更多颅底骨质的意味。   那,有没有Extended retrosigmoid approach呢?


请见文章THE EXTENDED RETROSIGMOID APPROACH: AN ALTERNATIVE TO RADICAL CRANIAL BASE APPROACHES FOR POSTERIOR FOSSA LESIONS, VOLUME 58 | OPERATIVE NEUROSURGERY 2 | APRIL 2006 | ONS-209. Extended,在此处,含有从内向外推进,牺牲更过颅骨的意味。   


2. blind spot(盲区) Extended frontal approach,此手术入路的镜下视野盲区是鞍背。


念及翼点入路,其术侧视神经内侧,则是观察不佳,近似镜下盲区。


学习并掌握手术入路显露范围的最大极限,术前认真复习神经影像特点,熟悉病变侵及的范围,为实现病变全切而不懈奋斗。


有时遇到的岩斜区脑膜瘤,其病变沿岩骨硬膜生长至面听神经之后、之下,此时,选用Kawase入路还合适吗?回答合适者,便是没有掌握该入路可以显露的最大极限。


从理论上讲,任何手术入路,都存在自己的显露盲区或相对盲区。这值得我们注意。   


3. two pieces or three pieces众所周知,眶颧入路,具有多种开颅方式,表现为一个骨瓣、两个骨瓣或三个骨瓣。


额底扩展入路,其开颅方式,常表现为三个骨瓣或两个骨瓣。


基底入路研究,围绕骨瓣数目的多少,产生了很多文章。如 one piece transbasal approach等文章报告。  Sekhar教授的这篇文章,其摘要的开篇:The extended frontal approach is a modification of the transbasal approach of Derome. 此句值得镌刻脑海。


Sekhar教授认为: Derome教授,为基底入路的发展应用做出巨大贡献;额底扩展入路,是基底入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新发展。


通读文献,还可以见到Anterior transpetrosal approach of Kawase等类似表达方式。



其三,颅底中线区手术入路。

如果采用一个切口、一个入路,实现前中后颅底中线区同时显露,有几种入路选择?


笔者认为,至少有两种途径:


1. 内镜经鼻入路。这是从下向上看,从耳鼻喉科维度,从skull base之理解,给出的答案。


2. 基底入路。这是从上向下看,从神经外科维度,从cranial base之理解,给出的答案。


今年六月底,佟小光教授,主持召开天津环湖Rhoton Society学术会议。在前期会议宣传时,佟教授曾谈及skull base与cranial base的细微差别。笔者注意到这一细节,并大体认同。


笔者认为,未来,会统一于“skull base”的使用。这是因为:

(1)skull base的使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同道接受了,skull base即颅底。


(2)内镜颅底外科,如火如荼,风光无限,前程似锦。


其四,脑脊液漏、颅底重建及其它。

从事脑脊液漏、颅底重建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复习基底入路。基底入路,其额部骨膜翻转缝合,是颅底重建、预防脑脊液漏的关键步骤。幕上关颅、幕下关颅,常记water-tight suturing。同理,基底入路,骨膜翻转缝合,仔细认真,争取严密,这是预防脑脊液漏的最重要的手术步骤。


另外,基底入路,要求双侧额底开颅,bifrontal,这是应有之义。单侧额底开颅的切口设计、骨窗设计,是错误的,是被拒绝的。


基底入路(transbasal approach)的学习拓展:学习颌面入路(maxillofacial approaches)、经下颌骨入路(transmandibular approaches)等。颌面外科、头颈外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彼此携手,共同发展颅底外科事业!







 笔者按:

Kawase入路合辑分享之后,笔者几欲歇笔。歇笔理由:


(1)深感江郎才尽;


(2)很想再沉淀一段时间,积累、思考,以便奉献更优秀的作品;


(3)几十篇原创性随笔,相继推出,确实需要付出时间与精力。


但是,欲罢不能。


(1)因为热爱神经外科学,热爱随笔化的写作。


(2)因为很多同道给予的支持与鼓励。曾有年轻的同道朋友说:赵老师,我是看着您的随笔而成长的。


(3)悟道:顺其自然,有感而发时,随时写之。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