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这项前瞻性研究表明Barrel VRD装置治疗分叉部位宽颈颅内动脉瘤1年内动脉瘤闭塞为80%,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约5%,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装置。

研究背景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式。然而,相对于单纯弹簧圈栓塞而言,复杂的支架植入术(特别是'Y'或'X'构型)会增加手术相关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迄今为止,已有几种用于分叉部动脉瘤的装置问世,包括WEB,LUNA和pCONus。
Barrel血管重建装置(Barrel VRD,USA)是一种自膨胀、完全可回收的、激光雕刻的镍钛支架(图1),其设计特别之处是能够辅助弹簧圈对血管分叉部位的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同时保留相邻血管分支,而无需进行双支架植入。近期,法国南希大学医院的Piotin团队及其合作者们发表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评估Barrel VRD在12个月随访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图1 Barrel VRD图示
研究方法
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招募了20名患者。一共采用该装置治疗了19例患者19个动脉瘤(8个大脑中动脉,4个前交通动脉,1个颈内动脉末端,4个基底动脉;平均瘤体高度5.7±1.91mm;平均瘤颈宽度4.8±1.35mm,平均体/颈比1.6±2.0)(表1)。所有的患者都接受了弹簧圈栓塞。
此项研究的主要有效观察终点是成功治疗动脉瘤,即通过12个月的DSA造影显示为Raymond闭塞等级为1或2,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狭窄(>50%)或目标动脉瘤破裂。主要的安全性观察终点是12个月内没有神经性死亡或严重中风。
表1. 动脉瘤的基本特征
研究结果
研究显示共有78.9%的受试者(15/19;12个完全闭塞,3个颈部残余)达到主要有效观察终点,只有5.3%(1/19)的受试者达到主要安全性观察终点)(表2)。
表2. 1年后血管造影的随访结果
在12个月的随访中,一名受试者(5.3%)在Barrel VRD植入术后9个月出现严重中风,该患者在治疗后曾接受过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疼痛性髋关节病。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随即发生低血压并且观察到神经功能急剧恶化,出现同侧上肢和下肢无力,持续超过24小时。MRI显示治疗血管区域缺血性改变。在12个月的随访中右上肢和下肢持续存在神经功能缺损。
在12个月的随访期间,有2名(10.5%)受试者出现颅内出血,其中一名患者是在经历急性缺血性中风(轻微)后出现了脑实质内出血。而另一位出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是由于手术过程中在最后一个弹簧圈的输送过程中目标动脉瘤顶出现破裂而发生的,第二天出现了极少量的出血,受试者未出现任何症状。两项颅内出血事件均被判定为与手术相关。在12个月的随访期间没有死亡。总体而言,在12个月的随访内,共16名患者(84.2%)的mRS评分为0,2名患者为1(10.5%),1名患者为>2(5.3%)。
以下为使用Barrel VRD辅助弹簧圈成功治疗宽颈动脉瘤的案例:
图2 Barrel VRD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左侧颈内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
(A)颈内动脉的DSA显示颈动脉宽颈动脉瘤;
(B)非减影图像显示桶形血管重建装置(VRD);显示支架网孔覆盖动脉瘤颈部的六个标记;
(C)非减影图像显示第二根微导管通过网孔进入动脉瘤内;
(D-E)在手术结束时,颈内动脉的DSA显示瘤颈有少量残余,同时支架内形成血栓;
(F)12个月随访时颈内动脉的DSA显示颈部残留近乎完全闭塞,大小稳定。
图3 Barrel VRD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基底动脉瘤的患者
(A)左侧椎动脉的DSA显示基底动脉尖部4mm的小动脉瘤;
(B,C)放置桶式血管重建装置(VRD)后的非减影图像;
(D,E)在手术结束时,椎动脉的减影与非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瘤颈部的残余已经完全闭塞;
(F)12个月随访时的DSA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
结论
这项前瞻性研究表明Barrel VRD装置治疗分叉部位宽颈颅内动脉瘤1年内动脉瘤闭塞为80%,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约5%,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装置。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颖影组稿,浙江省中医院陈成伟编译,上海长海医院赵开军副教授审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上海长海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Ref:Gory B, et al. J NeuroIntervent Surg 2018;10:969–974. doi:10.1136/neurintsurg-2017-01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