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09日发布 | 2404阅读

张冰克教授:鞍上池蛛网膜囊肿造瘘后分流一例

张冰克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达人收藏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贝朗时间》第三十四期,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外科主任张冰克教授带来鞍上池蛛网膜囊肿造瘘后分流一例,欢迎阅读、分享!


鞍上池蛛网膜囊肿造瘘后分流



术者介绍




张冰克,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医师协会理事,北京医学会小儿外科理事,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外科学学系教授委员,从事神经外科三十余年,从事小儿神经外科二十六年成功实施了6000余例神经外科手术,其中儿童颅内肿瘤及脊髓肿瘤手术就达3000余例,多为疑难手术,三四级手术占总手术的80%以上。同时对小儿脑积水,脑室炎,新生儿颅脑出血,新生儿先天畸形的处理有丰富经验,总体有效率在90%以上,治愈率达70%以上。目前主要从事新生儿及婴幼儿神经系统肿瘤及先天疾病的治疗。



病史简介


患者,男,1岁5个月,就诊时头围54cm,明显大于正常,运动发育迟缓。


检查头颅磁共振如图:


可见鞍上池蛛网膜囊肿,并堵塞室间孔和中脑导水管上口导致脑积水。


诊疗经过


鞍上池蛛网膜囊肿最有效、安全的方法是内镜下囊肿造瘘术。内镜下囊肿造瘘术有脑室-囊肿造瘘(VC)和脑室-囊肿-脑池(VCC)造瘘两种术式。儿研所神外医生采用的方法是有效率最高的VCC




第一次术后1月复查MRI可见 囊肿消失,造瘘口通畅(粗箭头)导水管通畅(细箭头)


术后患儿语言较前进步。但头围继续生长,运动发育迟缓,需要人搀扶才能走路。造瘘术后5月头围增长到57cm。


经过讨论后决定再次手术:内镜探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

二次内镜探查可见造瘘口及导水管都是通畅的,考虑患儿存在交通性脑积水,医生使用贝朗蛇牌proGAV2.0分流管 进一步为患儿做了脑室腹腔分流术。


术后复查CT如图:


目前患儿尚在进一步恢复中。


经验体会


鞍上池蛛网膜囊肿经VCC后囊肿消失可达到100%,但仍有15%左右的病人因脑脊液吸收障碍,需要进一步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


往期回顾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