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贝朗时间》第二十一期,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曾春辉主任医师带来的:额外侧入路大脑中动脉瘤夹闭术,欢迎阅读、分享!
曾春辉主任:
额外侧入路大脑中动脉瘤夹闭术手术视频
曾春辉
曾春辉:1989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后留院工作至今现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亚专业组治疗组长,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0余年。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外科,脑出血,脑肿瘤和颅脑外伤的临床工作,尤其擅长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复杂和疑难脑血管疾病等诊治,已行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逾3000例,效果满意。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卫生厅及科技厅课题多项。
病史简介
患者,男,44岁,因“头痛头晕2年,加重伴呕吐2天”入院。
当地医院头颅CT未见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求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行CT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
既往有高血压病,未规律服药控制。
入院查体:
T:36.5度,P:66次/分,R:18次/分,BP:162/104mmhg 神志清楚,言语清晰,双侧瞳孔直径2mm,对光反应灵敏,颈软,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辅助检查:
我院CT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
入院诊断
1、右侧大脑中动脉瘤;
2、高血压2级
术前检查:
入院后行DSA提示右侧大脑中M1段动脉瘤,大小约0.65cm*0.45cm,伴子瘤形成,载瘤动脉走行迂曲。CTP提示左右两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CBF、CBV等大致一致,脑灌注未见明显差异。MRI提示未见明显脑梗塞、脑出血等情况。
DSA提示右侧M1段动脉瘤,伴子瘤形成。
CTP提示左右两侧CBF、CBV等未见明显差异。
MRI未见明显出血、梗塞等
术前科室讨论
患者为未破裂动脉瘤,但考虑患者有以下高危因素,
1、44岁男性,有长期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
2、既往有高血压病,未规律控制;
3、有头痛、头晕等症状;
4、动脉瘤较大(0.65cm*0.45cm),合并子瘤。
建议患者早期手术,避免动脉瘤破裂出血带来的不可预知风险。手术方式有两种,包括开颅显微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
开颅显微夹闭:瘤颈宽,载瘤动脉主干为部分瘤颈,瘤内合并血栓。直视下有利于保护大脑中动脉穿支动脉,费用低廉。
介入栓塞:载瘤动脉较迂曲,可能会闭塞载瘤动脉的穿支血管引起脑梗塞,费用高昂。家属最后选择开颅显微夹闭术。
手术的难点
1、术者心理压力:中年男性,家庭的顶梁柱,术前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
2、动脉瘤较大,瘤颈宽,合并血栓,载瘤动脉组成部分瘤颈。
3、动脉瘤位于M1段,该段血管较迂曲,穿支血管较多,手术夹闭穿支血管可能导致严重的脑梗塞。
动脉瘤夹的选择,瘤颈重塑成型、载瘤动脉的通畅,穿支血管的保护是手术的重中之重。
存在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高危因素,在和家属反复谈话,交代病情后,家属决定早期手术,避免动脉瘤破裂出血带来的不可预知风险。
在家属同意手术后,我们向家属介绍了两种手术方式包括开颅显微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以及两种手术方式的利弊。家属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行开颅显微夹闭术。
2017年6月15日患者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取右侧额外侧入路,形成骨辦4*3cm大小,解剖侧裂,释放脑脊液即见动脉瘤。术中见M1段迂曲,呈90度反转,动脉瘤上见子瘤,局部斑块形成 。先选取了一枚贝朗蛇牌的FT760T夹闭瘤颈,再选取了一枚FT740T进一步加固瘤颈。手术过程顺利,术中荧光显影提示载瘤动脉显影通畅,穿支血管完整保护。妥善止血后常规关颅。
术中见载瘤动脉迂曲,动脉瘤子瘤形成。
FT760T及FT740T组合夹闭动脉瘤
术中荧光造影显示动脉瘤颈完全夹闭,载瘤动脉通畅。
术后随访
术后患者神清语利,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目前仍在随访中。
术后复查CT及MRI未见明显出血及梗塞灶,CTP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灌注较对侧无明显差异。MRA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显影通畅。
小结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UIAs)在人群中较为常见,在全球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2%,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其检出率正在日益增高。
尽管大部分动脉瘤永远都不会破裂出血,发生动脉瘤破裂事件的数量相对较少,但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特定类型动脉瘤,如分叶状动脉瘤、瘤体不规则等,前哨头痛、吸烟或高血压史、动脉瘤破裂家族史以及动脉瘤增大。这些因素在UIAs的自然病史中如何发挥作用,临床医师如何制定治疗策略?这些问题均有待进一步探讨。
目前UIAs病人是应该保守治疗还是应该尽早进行外科处理尚存在着争论。因此,需要精确的评估和比较选择各种治疗风险与UIAs自然史,要权衡“危险-效益比率”,才能决定如何处理。开颅显微夹闭术是治疗未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手术方式,随着技术的成熟,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越来越小,病人及家属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