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25日发布 | 830阅读

编织支架辅助弹簧圈以及T型和Y型支架辅助治疗分叉部动脉瘤长期随访结果

薛盖茨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内容



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时弹簧圈易突入载瘤动脉,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tent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SACE)技术由于支架的支撑作用,可以阻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而被广泛应用于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治疗。然而SACE技术只能阻止弹簧圈向有支架置入的分支血管突入,但无法阻止弹簧圈向另一支无支架置入的分支血管突入。因此多支架技术应运而生,包括X型、Y型、T型、H型支架技术。文献报道多支架技术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和载瘤血管闭塞率,但这些文献多数只报道了激光雕刻支架的在多支架技术中的应用情况,而很少报道编织支架在多支架技术中的应用情况,少数文献即使报道了编织支架在宽颈分叉部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也只有短期的随访结果,无法评估编织支架治疗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因此来自澳大利亚的nicholas K Cheung收集了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Royal Hobart 、Prince of Wales、liverpool三家医学中心接受编织支架的SACE技术治疗的分叉部动脉瘤患者资料,并对其长期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于2017年10月在线发表在《J Neurointerv Surg》上。

该研究一共回顾性收集了使用编织支架SACE技术治疗的59例患者共60枚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其中17枚分叉部动脉瘤使用了多支架技术治疗(15例T型支架,2例Y型支架)(患者资料详见表1)。影像学评估使用改良Raymond分级,而临床评估使用mRS评分。



表1 患者基本资料以及使用支架类型

 



研究结果


使用多支架的17例病例中,有16例患者获得了6个月的随访结果,88%(15/17)的患者获得了满意的栓塞程度,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与动脉瘤无关);15例患者获得了18个月的影像学随访结果,94%(15/16)的患者获得了满意的栓塞程度,1例患者拒绝进一步影像学随访,但其临床上无症状,在18个月随访时动脉瘤复发,患者拒绝治疗,2年后患者因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手术相关并发症详见表2。



表2 患者并发症汇总

 



 

研究结论


18个月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编织支架的SACE技术以及多支架(T和Y型支架)技术治疗分叉部动脉瘤是安全、有效、持久稳定的,与激光雕刻支架相比,编织SACE技术治疗分叉部动脉瘤具有更好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


 

 

表3 随访时动脉瘤栓塞程度改良Raymond分级以及患者mRS评分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颖影组稿、上海长海医院薛盖茨编译,上海长海医院赵瑞副教授审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上海长海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Ref:Cheung NK, et al. J NeuroIntervent Surg 2017;0:1–6. doi:10.1136/neurintsurg-2017-013399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