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Stavrinou P,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17 Mar;99:465-470. doi: 10.1016/j.wneu.2016.12.058. Epub 2016 Dec 23.】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多见于老年患者,手术治疗的复发率高达33%。CSDH的病因、疾病进展和复发因素比较复杂。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Pantelis Stavrinou 等使用CT定量分析血肿体积和密度,确定血肿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发表于2017年3月的《World Neurosurg》。
作者回顾性分析医学中心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195例CSDH患者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应用3mm薄层CT定量分析血肿体积、颅内积气和血肿密度,探讨血肿复发与临床、影像学和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术前停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物,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使用维生素K、凝血酶原复合物(PPSB-SD)、血浆或血小板调整凝血功能。临床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并发症、使用抗凝血药或抗血小板药物情况、饮酒史、脑室腹腔分流史、外伤史、受伤与手术间隔时间及术前GCS评分。
其中,145例患者有完整的术前和术后影像学资料,使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术前CSDH血肿量和术后残留血肿体积以及残腔空气体积。将血肿分为四种类型:均匀型、分层型、离散型和疏松型。根据术前CT和术后首次CT扫描显示的血肿厚度计算血肿量和血肿平均密度。血肿复发是指首次手术后,3个月内血肿量增加并出现临床症状需要重新手术。手术方式包括单孔、双孔钻孔引流或微创开颅清除血肿;术后48小时、出院前及术后一个月作CT复查。结果显示,35例出现血肿复发;单因素分析表明,男性、血肿引流量和术后残留血肿与CSDH复发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肿的引流速度和术后残留血肿密度是血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血肿密度稳定后,无论是单孔、双孔或微创开颅清除血肿的三种方法的有效性无明显差异。
作者指出,血肿复发与患者术前使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之间无相关性。术后残留血肿超过30%,血肿复发率可高达3.5倍;血肿复发与手术方式并不相关。利用CT定量分析血肿的引流速度和术后残留血肿的密度,可以作为预测血肿复发的独立因素。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李信晓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知秋教授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