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09日发布 | 310阅读

待取栓患者多血管闭塞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

文婉玲

解放军第306医院

达人收藏

取栓患者可能存在超过一处血管闭塞,即多血管闭塞现象(Multivessel occlusions,MVO)。对MVO的及时、正确诊断可能影响临床试验入组、静脉溶栓的取舍,甚至手术方案的制定等。来自瑞士伯尔尼大学的Jan Gralla医生及其团队针对MVO概率、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进行了研究,发现近一半MVO病例被漏诊,且MVO与不良预后相关;而是否合并高血压、既往有无用他汀类药物服用史,可能是MVO的影响因素。文章发表于2018年6月的Stroke杂志上。


研究以单前瞻性登记病例资料库为基础,连续纳入720例患者。在脑血管造影前均有多模式CT或MR评估,脑血管造影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及一侧椎动脉的“三血管”造影。MVO的判断由一位3年以上神经专科医生对包括对CT/MR所有序列和层面的观察,并再次在脑血管造影序列中确认。本研究MVO不包括在首次影像中判定为单根血管闭塞,而后续造影时发现血栓崩解造成远端多血管栓塞者。


结果发现,MVO出现率为10.7%(77/720),其中存在2、3、4处栓塞者分别占80.5%(62/77)、16.9%(13/77)、2.6%(2/77),栓塞病变呈上下游关系者占35.1%(27/77),伴随的栓塞未被诊断者占54.5%(42/77)


与单血管病变患者相比,MVO患者基线收缩压更高(169 v.s. 153 mmHg;P<0.001),发病前他汀使用率似乎更低(50.6% v.s. 61.0%;P=0.086),闭塞位置分布也存在显著差别;而基线NIHSS评分、口服抗凝药率及病因分型均无显著差别。


从预后来看,MVO患者成功再灌注率(mTICI≥2b)更低(59.7% v.s. 75.3%;P=0.006),尤其mTICI=3者比例更低(27.3% v.s. 39.8%;P=0.035),完全再灌注率低的现象更主要见于上下游同时栓塞患者中(n=27;mTICI 3 18.5% v.s. 39.8%;P=0.027)。同时,MVO患者90天良好预后率(mRS≤2)低(26.4% v.s. 22.6%;P=0.002),死亡率更高(44.4% v.s. 22.6%;P<0.001),且这种相关性在校正基线NIHSS评分、基线mRS、闭塞位置、是否使用静脉溶栓、缺血时间及最终mTICI分级后,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aOR=0.437;95% CI 0.207-0.923;P=0.030;n=537)。


表1 多血管闭塞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分析认为,虽然对于MVO患者血压更高、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更高的原因暂无明确解释,但根据本研究结果,MVO患者可能更多见于ICA血栓的崩解,该观点的主要支持点包括:MVO的血栓位置分布以远端血管为主、MVO患者收缩压更高而舒张压差异不显著,且体外模型研究提示willis环附近血管压力更高,这些因素可能促使了血栓的崩解。


此外,临床操作中还需注意的问题是,下游栓塞的现象可能比现实中观察到的更为普遍,因此单纯将取栓后责任动脉远端的栓塞归结于取栓操作的“并发症”,可能是不合理的。


译者注:虽然取栓前静脉溶栓究竟会促使血栓崩解而降低完全再通率,还是有助于远端血栓的溶解,是广受关注的重点问题,但本研究并未对患者rt-PA等溶栓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有关问题可继续关注正在进行的RCT研究结果(MR CLEAN-NO IV,登记号ISRCTN80619088、DIRECT-MT,登记号NCT03469206及SWIFT DIRECT,登记号NCT0319233)。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颖影组稿,北京306医院文婉玲编译,上海长海医院张永巍副教授审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上海长海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Ref:Kaesmacher J, et al. Stroke. 2018. doi: 10.1161/STROKEAHA.118.021276】

 


相关回顾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