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Gong D, et al. J Neurosurg. 2017 Jul 28:1-7. doi: 10.3171/2017.1.JNS161089. [Epub ahead of print]】
蛛网膜下腔穿刺最常用的穿刺部位是腰椎腰大池。然而,诸如颅内高压或颅内占位、穿刺部位有炎性病变或腰椎结构畸形以及不能维持穿刺体位的患者,不适合做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穿刺的其它方法,包括C1-2外侧穿刺和枕大池穿刺的风险较高。因此,需要有安全、简便的方法替代腰穿。近年来,中国山东聊城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Dianrong Gong等研究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法(也称枕大池侧方穿刺法)替代腰穿用于临床的诊断或治疗,并总结该蛛网膜下腔穿刺的安全性以及优点,结果发表在2017年7月的《J Neurosurg》。
作者分析了自1995年3月至2015年3月,在667例患者中实施的1008次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法。操作过程描述如下:患者仰卧,去枕垫,头、颈保持正中。进针位置在乳突最高点下方及后方1cm。局部消毒和麻醉后,于枕骨下方垂直于颈部矢状面、与两侧外耳道连线平行进针。侧面观,穿刺针位于寰枕关节后方、脊髓椎管外后方的脊髓与后弓之间;前面观,穿刺针位于齿状突以及侧块的外上方(图1、2)。
图1. 枕颈交界区矢状面观,显示寰枕间隙穿刺点、乳突、外耳孔、C1-C4横突孔以及椎动脉。
图2. A.寰枕间隙穿刺的进针点(箭头所指);B.穿刺针进入枕大池侧方示意图。
分析操作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穿刺后随访1周的结果显示,在1008次寰枕间隙侧方穿刺中,991次成功,17次失败(1.7%)。并发症有:15例(2.25%)同侧外耳道或穿刺深部软组织疼痛,32例(4.8%)一过性血压升高,1例(0.15%)发生颅内低压。而并发症都得到妥善处理,无严重的并发症出现。
最后作者指出,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法是可用于诊断或治疗的安全有效的蛛网膜下腔穿刺技术。与传统的枕骨下入路枕大池穿刺或C1-2外侧穿刺相比,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常规的穿刺途径。
(Tim编译,查定军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