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Mata-Mbemba D, et al. J Neurosurg. 2018 Jan 5:1-8. doi: 10.3171/2017.6.JNS17466. [Epub ahead of print]】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年轻人死亡和病残的重要病因,其中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预后很差。CT检查不能准确地发现DAI损伤的部位。最新研究提示,伤后首次CT显示脑室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可推测胼胝体或脑干等部位的DAI损伤。外伤性IVH并不多见,但其通常伴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诊断放射科和神经外科的Daddy Mata-Mbemba等开展回顾性研究,分析颅脑损伤后首次CT扫描出现的中线部位tSAH与重型DAI的关系,结果发表于2018年1月的《J Neurosurg》在线。
该研究纳入270例颅脑损伤患者,平均年龄43±23.3岁;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4小时内行头颅CT扫描,并在30天内行MRI检查。分析伤后首次CT成像上的6种征象与DAI的关系,包括基底池情况、中线移位、硬膜下血肿、血肿体积、IVH和tSAH;其中tSAH根据部位分为大脑凸面、外侧裂、侧裂谷(额、颞叶之间容纳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的脑池)、纵裂池、小脑和中脑周围的脑池(包括脚间窝、环池和四叠体池)。根据MRI成像,DAI定为4级,0级,DAI阴性;1级,DAI位于大脑白质或小脑;2级,DAI位于胼胝体;3级,DAI位于脑干,即重型DAI。最后记录232例患者扩展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Extended,GOSE)评估临床预后。
结果显示,270例患者中,77例(28.5%)存在DAI;tSAH和IVH是DAI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从tSAH部位来看,中线部位SAH与总DAI、DAI 2级和DAI 3级即重型DAI独立相关(P<0.05)。首次CT扫描上中线部位tSAH预测重型DAI的敏感性为60.8%,特异性为81.7%,阳性和阴性预测率分别为43.7%和89.9%。对入院时GCS评分进行校正后,中线部位tSAH是患者出院时和6个月后GOSE评分较差的独立预测因子。
图1. 41岁男性患者,车祸伤。入院时GCS评分为7分。入院25分钟后行CT扫描提示中脑周围(A,白色箭头)、纵裂池(B,箭头)、右侧外侧裂(A,黑色箭头)以及侧裂谷(未标志)的tSAH,未见明显脑挫伤引起的脑实质血肿。10天后,MRI检查发现胼胝体非出血性DAI病变(C和D)。该患者出院时和6个月后预后差。
图2. 17岁女性患者,车祸伤。入院时GCS评分为6分。伤后30分钟CT扫描仅发现中脑周围tSAH(A,箭头)。7天后,MRI-T2加权像发现脑干右侧低信号(B,箭头),诊断为出血性DAI。MRI-DWI显示胼胝体压部高信号(C,箭头);MRI-T2加权像显示胼胝体低信号(D,箭头)。首次CT提示中线部位SAH,随后的MRI证实为DAI 3级(重型DAI)。该患者出院时和6个月后预后差。
综上所述,TBI后中线部位tSAH和重型DAI均涉及同样的剪切损伤机制。首次CT扫描发现tSAH提示有可能发生重型DAI,以及预示早期和晚期预后的不良;如果CT扫描未发现中线部位tSAH,有助于排除重型DAI。作者认为,伤后首次CT发现中线部位tSAH可作为重型DAI诊断的重要依据。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冯梦龙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知秋教授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