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Alves HC, et al. Stroke. 2018 Feb;49(2):391-396. doi: 10.1161/STROKEAHA.117.019509. Epub 2018 Jan 10.】
近期的临床研究发现,由前循环大动脉近端栓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影像学上,与预后相关的指标,主要是反映血栓特征和侧支循环状况的评分,而且彼此之间可能互相影响。荷兰阿姆斯特丹医学中心放射科和核医学科的Heitor C. Alves等评估血栓负荷评分(clot burden score,CBS),血栓渗透性(thrombus perviousness)和侧支循环评分(collateral score,CS)之间的关系,并评估侧支循环评分能否反映血栓特征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发表在2018年2月的《Stroke》杂志上。
研究数据来自荷兰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the Netherlands,MR CLEAN)。195例由颈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M1或M2段、大脑前动脉A1或A2段闭塞引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进行基线薄层CT平扫和CT血管造影。排除噪音过大、运动伪影和颅内血管显示不完整的资料。应用基线CT血管造影确定侧支循环评分和血栓负荷评分。通过比较CT和CT血管造影的血栓增强密度确定血栓衰减增加度评分(thrombus attenuation increase)。用线性回归法评估侧支循环评分与血栓负荷评分和血栓衰减增加度评分的关系。采用中介效应和效应修正分析法(mediation and effect modification analyses)评估侧支循环评分对血栓负荷评分和血栓衰减转归的影响。
血栓负荷评分较高(B=0.063;95% CI,0.008–0.118)和血栓衰减增加度评分较高(B=0.014;95% CI,0.003–0.026)与较高的侧支循环评分有关。侧支循环评分能够介导血栓负荷评分与功能预后的关系(图1)。侧支循环评分对血栓衰减增加度评分与功能结果之间的关系具有修饰作用,这种关系在侧支循环评分中度或高度的患者更加显著。

图1. 侧支循环评分介导血栓负荷评分与功能预后的关系。
血栓负荷评分较低、血栓渗透性评分较高的患者侧支循环评分较高。血栓渗透性对临床脑缺血性卒中预后的积极作用仅在中、高度的侧支循环评分的患者中存在。该研究结果阐明血栓负荷、血栓渗透性和侧支循环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为预测前循环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提供新的方法。
(晓鑫编译,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创宏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