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
烈
祝
贺
2018年1月8日上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兼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毛颖教授领衔的项目《外科术式改变脑血流的基础与临床创新》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外科术式改变脑血流的基础与临床创新》
毛颖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兼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外科学组名誉组长
主要完成人:
毛颖,周良辅,徐斌,朱巍,陈亮,宋剑平,倪伟,朱凤平,岳琪,雷宇。
项目内容简介:
项目团队围绕具有高致残率和病死率的两大脑血管疾病——难治性脑动脉瘤和烟雾病,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个体化设计的脑血管重建手术,不断革新该技术并解决了一系列临床问题。
1. 首次采用脑血管重建术式治疗难治性动脉瘤,建立一套个体化脑血流重建新方法。经查新,诊疗水平达国际领先:
(1)项目组在1979年国际同期报道脑血管搭桥技术治疗巨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在1981年利用相同技术首次成功治疗巨大颈内动脉动脉瘤,实现从“不可治”到“可治”的首次突破;
(2)发现术后血流灌注程度不同是造成疗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项目组提出两项针对性的诊疗策略,即“诊断分型”和“术式创新”,使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率下降至4%,优于国外同期报道的10-16%,完成了从“可治”到“治愈”的再次突破;
(3)开办中国首个国家级脑血管重建学习班,培养了32个省市、200家医院神经外科的大批技术骨干,并获得国际认可。
2. 创建多途径复合的脑血管重建术式,提高烟雾病远期疗效。经查新,达国际先进水平:烟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反复发生脑缺血梗死或脑出血。我国属高发地区,社会危害很大。
(1)创建烟雾病脑血管搭桥手术新模式,变“单根颈外动脉搭桥”为“多套颅外血管复合搭桥”,首创“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结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新术式”(EDMS),经过6年的前瞻性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疗效明确;
(2)搭建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量表、血管结构及灌注、脑电、功能影像、计算机模拟等多模态评估体系,引入个体化血管重建新策略,实现“三个率先”,远期有效通畅率93%,再出血率1.9%,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神经及认知功能,受邀在2015年国际烟雾病大会做专题发言;
(3)举办首届中国烟雾病大会,牵头撰写首部中国烟雾病诊治专家共识。
3. 有效阐述脑血流相关性神经修复和功能重塑的机制。提出三种治疗新手段:
(1)将脑缺血和脑出血后神经损伤作为切入点,系统性阐述神经损伤和功能重塑机制,相关研究发表在脑血管病期刊《STROKE》;
(2)创新性提出三种治疗手段促进出血性或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再生,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注射”、“小胶质细胞诱导极化”和“血管干细胞培育”,临床前研究效果显著。
该项目是高难度手术创新,在国内200家医院推广应用,共发表论文74篇,在Neurosurgery等发表SCI论文39篇,述评文章5篇,被引812次,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上海市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此类脑血管病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