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9日发布 | 1364阅读

单侧翼点锁孔入路夹闭双侧颅内动脉瘤

Serena

福州市第一医院

达人收藏

Ref: Yu LH, et alWorld Neurosurg. 2017 Sep 16. pii: S1878-8750(17)31555-3. doi: 10.1016/j.wneu.2017.09.048. [Epub ahead of print]


约7%-35%脑动脉瘤为多发。其中,20%-40%多发动脉瘤位于双侧。双侧颅内动脉瘤,可同期或分期进行双侧开颅或介入治疗。已有经传统单侧翼点入路治疗双侧动脉瘤的报道,如未破裂的双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或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最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Liang-Hong Yu等通过解剖学研究,报告单侧翼点锁孔入路暴露对侧模拟动脉瘤的结果,阐述单侧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双侧颅内动脉瘤的解剖基础及适应证,文章发表在2017年9月的《World Neurosurgery》在线。

 

该研究共解剖12个尸头标本,均通过右侧翼点锁孔入路暴露双侧模拟的动脉瘤。应用解剖测量确定对侧颅内动脉的位置和显露长度(表1),包括对侧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远端、大脑前动脉和颈内动脉眼动脉段。通过新提出的改良分级系统对对侧动脉瘤的手术可行性进行评分(图1)。并对临床16例双侧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1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单侧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双侧动脉瘤,以验证解剖研究结果。


表1. 右侧翼点锁孔入路测量对侧动脉暴露长度。


尸头解剖结果显示,通过单侧翼点锁孔入路可较好暴露对侧大脑前动脉A1段和A2近端、大脑中动脉M1段、颈内动脉远端、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图1)。切开镰状韧带,使对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暴露范围增加2mm。如果动脉瘤位于对侧大脑中动脉M1段朝后方向、M2段、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朝下方向、大脑前动脉A2段朝外方向、颈内动脉远端朝后或朝外方向、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朝上、朝下和朝外方向,则动脉瘤不能较好的暴露,动脉瘤夹闭存在较大的困难。

 

图1. 右侧翼点锁孔入路的解剖结构。A.分离右侧外侧裂后可见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RM2)和大脑中动脉分叉部(RMCAB)。B.暴露右侧M1(RM1)、右侧A1(RA1)和右侧视神经(RCNII)。C.暴露前交通动脉(ACoA)、左侧A1(LA1)和左侧A2(LA2)。D.暴露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LOICA)和眼动脉(LOA)。E.牵拉视神经,可以增加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暴露,但是暴露范围有限。F.切开对侧镰状韧带(Falc. Fold)可增加左侧视神经(LCNII)的活动度,从而增加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LOICA)的暴露。H.暴露左侧颈内动脉远端(LDICA)、左侧颈内动脉分叉部(LICAB)和左侧M1段(LM1)。通过上抬额叶后,左侧M1、M2可暴露。

 

16例双侧脑动脉瘤患者,共有36个动脉瘤成功夹闭,仅1个位于A3段的动脉瘤无法经过单侧翼点锁孔入路夹闭。总之,单侧翼点锁孔入路可以暴露和夹闭对侧动脉瘤,尤其动脉瘤位于M1段朝前、朝上和朝下方向,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朝上、朝外方向,A1段,A2段朝前、朝后、朝内方向,颈内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远端朝前、朝内方向,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朝内方向(图2、3)。即使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也适用。


图2. 对侧动脉瘤暴露评分。A.1分,颈内动脉动脉瘤部分瘤壁暴露,瘤颈和载瘤动脉无法暴露。B、C.2分,牵拉视神经后,颈内动脉动脉瘤瘤颈可以暴露,但是载瘤动脉无法暴露。D.3分,M1段动脉瘤瘤颈、瘤体可充分保留,夹闭动脉瘤较容易。


图3. 病例1.A、B.CTA示,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C.暴露同侧(右侧)动脉瘤(RAN)、临时阻断夹和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D.夹闭同侧动脉瘤。E.暴露左侧(对侧)动脉瘤。F.夹闭对侧动脉瘤(LAN)。G.术后CTA示,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H.术后CT三维重建。


(福州市第一医院Serena编译,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创宏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