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Meeuwsen JAL, et al. PLoS One. 2017 May 1;12(5):e0176558. doi: 10.1371/journal.pone.0176558. eCollection 2017.】
颅内动脉瘤(IA)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致死率极高;但用于识别IA以及判断其破裂的分子学标志物并不多。目前,血浆循环microRNA(miRNA)已作为外伤、肿瘤等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Rudolf Magnus脑研究所神经内、外科的John A. L. Meeuwsen等进行采用miRNA判断脑动脉瘤的存在及其破裂风险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5月的《PLoS One》在线。
该研究对15例aSAH、其中11例是有未破裂动脉瘤(UIA)的患者,采用PCR阵列测定370种血浆miRNA;并设15例对照组。当miRNA水平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即差异绝对倍数(FC)>1.2和p<0.01时,则另设15例aSAH、15例UIA患者和15例对照组进行实时(RT)PCR验证。同时利用ROC曲线评估miRNA的判别能力。
PCR阵列测定结果显示,5个miRNA有差异,3个获得RT-PCR证实。所有患者的miRNA-183-5p水平下降(FC=-2.2,p=1.7x10-3);在aSAH患者中,miRNA-200a-3p水平升高(FC=1.8,p=2.8x10-2);miRNA-let7b-5p在UIA患者中比对照组减少(FC=-1.7,p=1.27x10-3)。aSAH患者与对照组相比,miRNA-183-5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0(95% CI,0.63±0.97);miRNA-200a-3p的AUC值为0.74(95% CI 0.55±0.94)。未治疗的UIA与对照组相比,miRNA-183-5p的AUC值为0.83(95% CI 0.69±0.98),miRNA-let-7b为0.92(95% CI 0.81±1)。
该研究结果表明,特定的血浆循环miRNA可以作为识别动脉瘤患者的生物学标志物。作者指出,后续研究将继续关注该类标志物是否可以用来预测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Tim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花玮博士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