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Wilkinson MF, et al. J Neurosurg. 2017 Feb;126(2):379-385. doi: 10.3171/2016.2.JNS151384. Epub 2016 May 13.】
面肌痉挛(HFS)是具有独特电生理特性的颅神经运功障碍。HFS的严重程度随时间而进展,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和健康科学中心神经外科的Marshall F. Wilkinson等监测面肌痉挛患者在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痉挛侧与非痉挛侧面肌运动诱发电位(MEPs)的差别,观察吸入麻醉剂地氟醚对MEPs的影响,验证HFS与面肌运动神经元高兴奋性相关的假设。结果发表在2017年2月的《J Neurosurg》上。
该研究对象为接受MVD治疗的31例HFS患者。手术在全身静脉麻醉下进行。根据地氟醚吸入对MEPs具有中枢性抑制作用,分别采用或非采用地氟醚的联合麻醉。术中监测面部MEPs(表1)和经颅单脉冲或多脉冲电刺激后的MEP潜伏期(表2),上述操作均在硬膜切开前完成,并保持同一平均动脉血压水平和监测脑电图变化;进而对双侧面部MEPs的激活阈值电压和平均幅度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痉挛侧MEPs的平均激活阈值明显低于非痉挛侧,162.9±10.1 比198.3±10.1V(p=0.01)(图1)。在使用经颅单脉冲刺激痉挛侧时,MEPs容易诱发,74%比31%(p=0.03)。地氟醚吸入达到每分钟最小肺泡浓度时,对双侧面部MEPs均有抑制作用,但对痉挛侧的抑制作用较非痉挛侧小,59%比79%(p= 0.03);并且记录到颏肌的M波保持不变,这表明地氟醚对外周面神经或神经肌肉接头不产生影响。
表1. HFS患者双侧面部肌肉监测的MEP幅度。
表2. 经颅单次或多次电刺激后综合面部肌肉反应的MEP潜伏期。
图1. HFS面肌痉挛侧与非痉挛侧平均MEP幅度对比。
最后作者指出,地氟醚等吸入麻醉剂可产生中枢性抑制作用,从而监测到的术中面部肌肉运动诱发电位阈值下降。对痉挛侧面部MEPs的抑制作用比非痉挛侧小,痉挛侧面部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明显高于非痉挛侧。在HFS术中,通常依赖于侧向扩散反应(LSR)的监测来确认微血管减压的充分性;而监测面部双侧MEPs可用于双侧运动神经兴奋性的对比,预测微血管减压的充分程度。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蔡瀚培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知秋教授审校,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回顾
更多资讯请关注神外资讯微信公众号:neurosurgery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