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中午,在中华医学会2017年全国神经肿瘤学术大会间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张力伟教授接受了神外资讯、《肿瘤医学论坛》等媒体的专访,分享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如脑干胶质瘤等疾病的基因检测、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方面观点,欢迎观看。
张力伟,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及清华大学神经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颅底外科学会(WFSBS)执行委员,世界神经外科学会(WFNS)颅底外科委员会执行委员,亚太颅底外科协会执行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候任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肿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北京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学组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颅底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解剖学会人脑库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及肿瘤组组长,中国颅底多学科协作组组长,教育部卫生部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卫生部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卫生部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国家863课题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曾任清华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Neurosurgery》杂志中文版肿瘤分册主编,《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中文核心期刊编委。
张力伟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颅底及脑干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个人年手术量达200余台,主要是疑难病和巨大肿瘤,治疗效果得到同行及广大患者的好评。主持创建了国内首家颅底外科多学科协作平台,提高了对颅底外科疾病认识和诊疗水平,给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方案。科研方面,张力伟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脑干胶质瘤的临床和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脑干胶质瘤中PPM1D基因的特异性突变,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Genetics》杂志。作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积极参加国家脑研究计划,建立了中国脑肿瘤最大的临床资源样本库。先后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近30名,组织创建了国内目前规模最大条件最完善的神经外科显微培训中心“王忠诚显微外科培训中心”。先后发表论文120余篇,SCI论文50余篇,出版编译专著7部。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卫生部行业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基金等多项课题。入选北京市十百千计划,十层面人才,曾获得中国医师奖和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术成就奖。
在肿瘤基因研究与应用方面,我国在国际上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应该如何进一步提升这方面的水平?

肿瘤是一种多基因变异引起的疾病,基因组学的研究在肿瘤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精准医学的一个方向,基因组学可对于肿瘤患者进行基因组测序,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诊治和预后。
肿瘤的基因研究首先需要大量的临床样本做基础。我国人口众多、疾病复杂,为肿瘤的基因研究带来很多可能性。脑干胶质瘤的治疗以外科手术和综合治疗为主。综合治疗包括传统的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以及中医中药治疗。完整而系统的治疗才能为患者带来良好的结局,而脑瘤的疾病特点恰恰决定其不适用单一的治疗手段。
未来脑肿瘤的治疗,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统筹临床样本建立数据库。目前,脑肿瘤手术技术的规范化培训、全国脑肿瘤登记网络的建设、新型诊疗手段在临床中的转化研究,都是在做“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基础工作,建立良好的研究平台,整合多中心的临床和科研资源,才能在今后逐步启动脑肿瘤的多中心协同临床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国际接轨的研究工作,最终奠定我国脑肿瘤基础及临床研究的国际地位和核心影响力。
此外,多学科协作可以“富集”临床问题,为临床研究提供良好的切入点。
在精准医学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应如何实现脑肿瘤的精准治疗?如何看待综合治疗中,各领域专业人员的多方参与?

近年,全国神经外科整体水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各地脑肿瘤手术及综合治疗水平仍然很不均衡,全国性脑肿瘤协同研究网络尚未建立,而新型诊疗技术的临床转化亟待增强。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最迫切是练好基本功,建设大平台,以项目带动专业发展。
脑干部位看似很小,实则需根据不同部位合理选择个体化手术治疗的模式。比如脑干胶质瘤在筛查过程中,可以先通过影像学判断患者是否事宜手术治疗。其次,可以通过DTI传导数判断脑干的病变部位,从而确定手术模式。各部位的手术模式各有不同。若病变发生在延髓,则需更多关注循环功能的改变;病变在小脑,则更多地关注患者神经核团的变化,比如面部表情或肢体改变等;在中脑则更多地关注患者的神经意识状态。
从精准的诊断到精准的外科治疗,获得的临床样本可以为基础研究提供数据。针对脑干胶质瘤常见的基因突变,借助免疫治疗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精准治疗不是靠一位医生单枪匹马作战,而是围绕着精准医学的产业链由多学科医生共同参与。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通过集思广益的讨论,各科室的密切协作,实现精准诊治,从而使患者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中美脑干胶质瘤的分子基因图谱有何差异?这对转化医学研究有何帮助?

脑干胶质瘤在欧美国家发病率低,针对于脑干胶质瘤开展的研究很少。中国由于具有人口基数大、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国情,使得绝大多数脑干胶质瘤患者集中就诊于全国少数几个大型医疗中心,这为中国的医学学者和科学家攻克该疾病提供了条件。目前,北京天坛医院脑干胶质瘤每年达200例左右,是国内开展此项治疗数量最多、患者集中度最高的医院。
虽然我们对脑干结构和功能的了解日益清晰,对肿瘤的发生学研究也更加深入,但由于其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殊性,脑干胶质瘤依然是神经外科难治性疾病之一。外科治疗没有足够的样本量,因此其诊治存在很大的问题。纵观神经外科的发展史,脑干胶质瘤从曾经被公认的“手术禁区”到可以手术探查;从手术活检确定肿瘤的病理性质到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逐渐被认可;从脑干肿瘤的神经功能保护到综合治疗的价值体现,经历了几代人近一个世纪的不断探索、总结、创新的艰辛历程。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有了生命保障,更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临床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样本,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如何评价之前跟泛生子首席科学家阎海教授共同开展的针对脑干胶质瘤的科研项目?

我和阎海教授的合作非常成功,这得益于我们拥有共同的愿景。
欧美国家对于脑干胶质瘤开展的研究很少,天坛医院是我国开展此项治疗数量最多、患者集中度最高的医院。临床上有待解决的问题,都可借助我院的样本量进行研究。
我是临床医生,却尤其关注临床无法解决的问题。而阎海教授专攻于基础研究,他希望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临床。我们的合作可谓志趣相投。针对国际范围内脑干胶质瘤患者无法从放化疗治疗中显著获益的现象,阎海教授与我对于该研究越深入,发现的问题越多。这大大激发了我们的兴趣,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临床医学家和科学家兴奋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卓越的成果。我们发现了脑干胶质瘤放化疗抵抗的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被国际同行赞誉为脑干胶质瘤治疗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
在基因检测和免疫治疗方面,公众的认知与接受度如何,是否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公众教育相对比较缺乏,外科医生忙于手术与科研而分身乏术。无论是基因检测还是免疫治疗,许多公众并不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我一直在倡导,医生需要把复杂的医学问题,用最朴素的语言讲给老百姓。
美国女星安吉丽娜·朱莉,进行基因检测后将双侧乳房切除,这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很大反响。随后,公众开始关注基因检测,这是一个明星效应。然而她的做法是否正确仍有待深究。魏泽西事件也影响甚广,免疫治疗被一些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应用,不规范的方法酿成悲剧、放大了不良影响。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发展的过程,倘若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今日的效果孰是孰非也未有定论。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其本质不在老百姓。作为医生,我们要通过各个角度多方面宣传。告诉老百姓,基因检测会带来怎样的好处,基因检测对于肿瘤的治疗是不是有针对性,包括遗传对于下一代的影响……
但是我们也不能单纯将其放大,将基因检测宣传地神乎其神。肿瘤的发生,是由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对基因产生的综合作用。希望将来会有大量围绕着疾病、人群的工作,当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出现时,不要只停留在实验室,而应该广泛的宣传,将成果带给全球,带给更多的老百姓。
更多资讯请关注神外资讯微信公众号:neurosurgery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