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Wang L, et al. J Neurosurg. 2017 Jan 6:1-11. doi:10.3171/2016.9.JNS16559. [Epub ahead of print]】
颅底脊索瘤占颅内肿瘤的1%和所有脊索瘤的1/3。局部切除加放射疗法是脊索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对于影响肿瘤手术切除的因素、切除程度与长期预后的相关性,尚无定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Liang Wang等回顾性分析238例颅底脊索瘤,结果发表在2017年1月的《J Neurosurg》杂志。
238例中,男性140例、女性98例,平均年龄38.1岁。头颈部疼痛(33.2%)和复视(29%)为常见的首发症状。根据肿瘤位置分为6型,①SC型:肿瘤主体在中线上、位于斜坡上2/3段;前界为蝶窦,后界为桥前池。②OC型:肿瘤主体在中线上、位于斜坡下1/3段和枕骨大孔上;前界为咽,后界为小脑延髓池。③SP型:肿瘤位于鞍旁或颞骨岩部,主体位于中颅窝,海绵窦或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内侧。④PO型:肿瘤位于后颅窝外侧,从Meckel腔的外侧至小脑桥脑角和颈静脉孔。⑤ES型:肿瘤位于前颅窝,垂体窝后方。⑥广泛型:肿瘤体积较大,超过上述2个以上区域(图1-左)。按肿瘤侵犯骨质状况的不同分为3型, I型(内生型):肿瘤从各个方向侵犯骨质,斜坡变形如“气球状”或“哑铃状”。II型(固有型):较为少见,位于骨质内部,无骨内或骨外生长趋势。III型(外生型):向骨外膨出,侵袭性小(图1-右)。
图1. 左图:根据肿瘤位置的分型:1.SC型;2.OC型;3.SP型;4.PO型;5.ES型和6.广泛型(图中未显示)。右图:按骨质侵犯状况分类:1.内生型;2.固有型和3.外生型。
SC型颅底脊索瘤最多见,占59.2%。骨侵犯以内生型居多,占81.5%。66%患者沿肿瘤边缘切除,其中11.8%全切除、54.2%近全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是脑膜炎和脑脊液漏,分别占8%和3.8%;采用脂肪垫塞加硬脑膜修补可明显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术后平均随访43.7月,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6%和45%。对于复发性肿瘤或体积≥40cm3,沿肿瘤行边缘切除的难度明显增大,OR分别为5.721和3.166(p<0.001)。复发性肿瘤或未能沿肿瘤边缘性切除者,长期预后明显差。
综上所述,以部位和骨质侵犯状况为依据的分型,评估颅底脊索瘤的手术治疗预后具有临床价值。对于首发的体积<40cm3的小型肿瘤,易沿肿瘤边缘切除;此类患者在全切或近全切肿瘤后预后良好。脂肪填塞加修补硬脑膜可以明显降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TMC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知秋教授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回顾
更多资讯请关注神外资讯微信公众号:neurosurgery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