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早期血肿迅速扩大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TA的“点样征”(spot sign)可用来预测ICH患者血肿增大。近期有学者提出CT平扫所示的“混合征”(blend sign)也可预测血肿扩大。德国明斯特大学医院临床影像学科的Peter B. Sporns等进行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探索ICH患者CTA“点样征”与CT平扫“混合征”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继发性神经功能障碍的预测意义。结果发表于2016年11月《Stroke》在线。
作者收集其所在单位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年龄>18岁的ICH患者,研究对象标准为:①CT平扫确诊为自发性ICH;②发病6小时内行CT平扫和CTA检查。排除标准为:①头部外伤;②脑肿瘤;③脑缺血出血性转化。CT平扫“混合征”的判断标准:①血肿由两种密度的成分构成;②两种密度成分界限明显,肉眼可轻易分辨;③两种密度成分的CT测量值至少相差18U(图1)。以下两种情况视为继发性神经功能恶化:①发病48小时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②发病48小时内GCS评分下降>3分。
图1. A.CT平扫显示左侧大脑半球巨大血肿,血肿由高密度和相对低密度影两种成分组成,而且分界清晰;B.CTA显示血肿高密度区中存在“点样征”。
182例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女性83例,男性99例;年龄54-79岁,中位数68岁。脑内血肿中位体积为22.4ml;出现继发性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脑内血肿中位体积为38.5ml,无神经功能恶化者为11.2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脑内血肿最多位于基底节区(47.8%),其次为脑叶(44.5%)、小脑(4.4%)和脑干(3.3%)。
出现继发性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81例(44.5%),其中31例(38.3%)CT平扫存在“混合征”,31例(38.3%)CTA出现“点样征”。182例患者中,37例(20.3%)存在“混杂征”,39例(21.4%)有“点样征”,29例同时存在“混杂征”和“点样征”。该29例中,25例(86.2%)发生继发性神经功能恶化。相比之下,在没有“混合征”或“点样征”的135例患者中仅有44例(32.6%)发生继发性神经功能恶化。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血肿体积(P≤0.001)、血肿破入脑室(P=0.002)、“混和征”(P≤0.001)和“点样征”(P≤0.001)与患者神经功能恶化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始血肿体积较大(odds ratio,1.07 / mL;P≤0.001)、出血破入脑室(odds ratio,3.08;P=0.008)以及“混合征”(odds ratio,11.47;P≤0.001)是ICH患者继发性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混合征”与“点样征”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点样征”并不是ICH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ICH患者CT平扫显示“混合征”与CTA的“点样征”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是预测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可靠指标。所以,在没有CTA或无急诊CTA的医疗单位,CT平扫的“混合征”可以替代CTA的“点样征”以判断ICH患者的预后。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冯梦龙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知秋教授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回顾
更多资讯请关注神外资讯微信公众号:neurosurgery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