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07日发布 | 940阅读

【天新福-神经介入专栏】| 未破裂脑动脉瘤栓塞治疗导致颅内远隔部位出血

TMC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天新福-神经介入专栏》第二十五期,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TMC编译未破裂脑动脉瘤栓塞治疗导致颅内远隔部位出血,欢迎阅读。


【Ref: Sim SY,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16 Aug 23. pii: S1878-8750(16)30724-0. doi: 10.1016/j.wneu.2016.08.057. [Epub ahead of print]】


远隔性颅内出血(Remo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RIH)指发生在颅内远离病灶部位的出血,常出现在开颅显微手术的患者,也可出现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患者。其发生率不高,但往往是致命的。韩国仁济大学首尔医院的Sook Young Sim等回顾性研究2007年3月至2015年9月间在该医疗中心介入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分析介入栓塞术与发生远隔部位颅内出血的相关性,结果发表于2016年8月的《World Neurosurgery》在线上。

 

该研究收集到含2597个未破裂动脉瘤接受介入治疗的2258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病史、影像学检查结果、颅内远隔部位出血的特点和临床预后,比较发生RIH与未发生RIH患者的相关差异(表1)。


表1. 发生RIH患者和未发生RIH患者的临床特点。


 

2258例患者中,11例(0.49%)出现远隔部位颅内出血;均为单一出血病灶,2例位于额叶白质、2例顶叶白质、3例颞叶白质、额颞叶和枕颞叶白质各1例以及基底节2例。RIH发生在动脉瘤同侧者8例和对侧者3例(图1)。RIH多发生在介入手术后1至3周内,仅1例发生于术后630天。与未发生RIH的患者比较,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栓塞时使用支架辅助和高血压的患者更易发生颅内出血,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1、p<0.001、p=0.026)。而且,发生RIH的患者出院时临床结果明显较差(p<0.001)。



图1. 发生RIH的11例患者CT扫描结果。

 

综上所述,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后远隔部位出血的发生率为0.46%。RIH更易出现在合并有高血压、应用支架辅助栓塞及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的患者。出血多发生在术后1周,于动脉瘤同侧的脑叶白质中居多。发生RIH患者的预后较差,因此,临床上不能忽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TMC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灵朝博士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天新福-神经介入专栏】往期回顾

▲  球囊锚定技术在颈总动脉起始处狭窄的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

▲  PED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汇总分析

▲  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一例

▲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策略

▲  右侧大脑中动脉伴子囊动脉瘤一例

▲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必须支架辅助?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

▲  BDG精选病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成功开通1例

▲  介入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  烟雾病合并圆孔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  分别经桡动脉入路和颈动脉直接穿刺栓塞颅内多发动脉瘤一例

▲  海绵窦区动静脉瘘栓塞术1例

▲  脑动静脉畸形治疗的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医源性CCF经动脉途径Coil十Onyx球囊辅助栓塞

 脑动脉瘤治疗的研究

 经桡动脉途径治疗基底动脉动脉瘤

▲  辅助技术在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  AHA/ASA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管理指南解读

▲  慢性颈动脉闭塞再通技术及临床效果

▲  颅内梭型及夹层动脉瘤的分型

 脑与脊髓血管病复合外科治疗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中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监测研究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关键因素--弹簧圈 & 支架?


更多资讯请关注神外资讯微信公众号:neurosurgerynews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