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发布 | 3242阅读

2025国际神经调控学会中国之声:从神经调控到脑机接口的创新跨越

神外资讯-脑医汇

上海脑医汇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达人收藏

2025年10月2日至4日,国际神经调控学会中期会议(INS Interim Meeting)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以“神经调控新领域”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神经科学专家、临床医生与研究学者,共同探讨神经调控技术在疼痛管理、运动障碍、癫痫、意识障碍及脑机接口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发展趋势。



本次大会精彩纷呈,除了有国际神经调控技术创新与经验分享,更有多位中国学者,站在技术发展潮头,分享中国脑机接口领域的前沿突破。10月3日下午,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遇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新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宋施委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朱君明教授联袂出席,由佳量医疗提供学术支持的专题会:“从神经调控到脑机接口的跨越”,在本次大会上隆重召开,成为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四位中国学者聚焦神经调控技术与脑机接口的交叉融合,介绍脑机接口在癫痫、脊髓损伤等领域突破性研究成果,并分享各自所属医疗中心脑机接口使用经验,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更彰显出中国青年一代医生、研究者日益增强的国际自信与合作姿态,标志着中国神经科学领域已从“跟跑”逐步发展为“并跑”,并在某些方向实现“领跑”。


脑机接口技术驱动功能重建:从脊髓损伤到癫痫闭环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遇涛教授以《从神经调节到脑机接口(BCI):宣武医院经验分享》为题,系统分享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脉络与宣武医院的实践经验。他回顾了BCI从基础概念提出,到实现脑与外部设备直接交互,再到国际经典案例的演进过程。目前宣武医院在脊髓损伤和癫痫上等疾病上已有了BCI的临床应用,随着对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疾病的理解不断加深,BCI的概念和治疗方法将拓展到更多疾病领域,并在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遇教授指出,在癫痫治疗中,基于反应式神经刺激(RNS)的BCI已取得令人瞩目的疗效,长期随访显示超过70%的患者癫痫发作减少超过一半,部分患者实现长期无发作。他进一步强调,BCI是神经调控的自然延伸,未来将与闭环刺激、人工智能算法紧密结合,推动针对癫痫、抑郁、帕金森病等多类脑疾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从无线侵入到精准解码:脑机接口的临床转化路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新教授带来了《从神经调节到脑机接口(BCI):华山医院经验分享》的报告,阐述了团队在这一领域的独特临床转化路径。他首先回顾了神经调控技术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发展脉络,强调从非侵入式、电生理、脑刺激等方法,到逐步向脑机接口(BCI)系统转化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信号获取、解码算法、反馈闭环机制、以及安全可靠性验证等环节是关键节点,也是技术落地的难点。



张教授谈到,华山在脑机接口相关项目上已有多个里程碑式进展,团队领衔和参与了包括“闭环自响应神经刺激系统”在内的多项脑机接口医疗器械大规模临床研究。张教授还分享了神经调控技术在精神疾病领域的最新临床应用。他特别提到在强迫症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展现了脑机接口技术从运动功能重建向精神疾病治疗领域拓展的广阔前景。


探索癫痫治疗新靶点:海马旁回的潜力与应用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宋施委教授带来课题《探索海马旁回作为内侧颞叶癫痫反应性神经刺激的新靶点》,聚焦难治性颞叶内侧癫痫(MTLE)的治疗难题。他首先回顾了RNS的基本原理,即通过植入装置实时监测脑电活动,并在检测到癫痫发作模式时实施定向电刺激,以阻断病灶网络活动。既往临床试验证实,RNS能在两年内显著降低患者发作频率,部分患者长期获益。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传统的海马或杏仁核电极定位并非总能获得理想疗效。



基于此,宋教授团队利用立体脑电图(SEEG)联合高频刺激(HFS)技术,对11例难治性MTLE患者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在海马旁回区域,高频刺激能够诱导更为持久的功能连接变化,提示该区域在癫痫网络中具有独特调控作用。进一步的组织学分析显示,反应良好的患者在海马旁回具有更高的GABA水平和更轻的神经元损伤,表明这一结构可能是RNS新的理想靶点。他还引用了国际最新的海马旁回脑深部电刺激(DBS)研究成果,显示该靶点可带来超过40%的总体发作频率下降,尤其对复杂部分性发作及继发性全面性发作疗效显著,且未观察到明显的认知功能下降。宋教授总结道,将海马旁回纳入RNS或DBS新靶点,不仅拓展了癫痫外科的治疗边界,也为个体化精准医疗开辟了新的可能。


闭环脊髓刺激:开创截瘫患者运动感觉重建新纪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朱君明教授报告了《硬膜外电刺激用于截瘫后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展示了团队在脊髓损伤康复方面的前沿探索。他指出,脊髓损伤患者长期面临下肢瘫痪与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困境,而硬膜外电刺激(EES)技术为功能重建提供了革命性机遇。朱教授团队采用一套创新的闭环脊髓神经接口系统,并在9例患者中开展了IIT临床试验。该系统通过个体化电极配置、肌力反馈调节与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刺激参数,实现了对运动功能的动态闭环控制。



临床结果令人瞩目:首例患者在术后15天即可完成自主站立与行走,1个月后能借助助行器实现自主迈步,术后半年更是能够拄单拐独立行走。其余患者中,多数在术后1–2个月内出现肌力明显提升,部分伴随二便感觉恢复与肌张力下降。研究显示,EES不仅改善运动功能,还可能促进自主神经功能的恢复。朱教授强调,闭环EES与康复训练的结合,是推动脊髓损伤患者重新获得行走能力的关键。未来,EES有望与BCI深度融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脊髓闭环神经调控平台,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系统性、长期性、可持续的康复解决方案。



总结与展望


从BCI临床实践的快速推进,到癫痫治疗新靶点的探索,再到脊髓损伤康复的突破性尝试,本场专题会不仅彰显了中国学者在神经调控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全球神经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通过这样的深度交流,我们不仅能够第一时间把握全球前沿动向,更重要的是,将中国的临床智慧、创新方案与庞大市场数据融入国际共识,从而在技术标准制定与未来科研方向的规划中,赢得不可或缺的话语权。


随着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技术不断成熟,其临床应用正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世界。可以预见,未来这一领域将在癫痫、脊髓损伤、精神疾病乃至更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持续深化国际合作,与全球顶尖团队共享中国智慧、共创技术标准,将是中国学术界为引领全球神经科技迈向新高度所贡献的关键力量。



精彩掠影


关于佳量医疗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