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发布 | 208阅读

【风向标|研究】术中电生理定位内髓板可优化丘脑刺激并改善广泛性癫痫疗效

脑医专题汇

达人收藏

癫痫是全球第四大常见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约有6500万患者,其中约三成属于药物难治性癫痫。这类患者在教育、就业及生活质量方面受到严重影响。手术切除虽然是控制癫痫发作的主要手段,但对于广泛性癫痫患者而言,由于病灶弥散、双侧性或涉及重要功能区,大多数并不适合接受切除手术。


近年来,脑深部电刺激和反应性神经刺激等神经调控手段逐渐成为这些患者的重要替代治疗方案。丘脑中央旁核因与网状结构和感觉运动皮层紧密相连,被认为在广泛性癫痫的病理网络中起核心作用,因此成为电刺激的关键靶点。然而,既往临床结果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受益明显,部分疗效有限,这种不一致性很大程度上与电极植入的精准性不足以及对刺激机制的认识不足有关。


在此背景下,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和术后影像学重建,提出并验证了一种新的靶点选择思路:通过电生理反馈将电极精准定位于中央旁核邻近的低放电白质纤维区,而非单纯中央旁核本体,可显著改善广泛性癫痫患者的电刺激疗效。最新研究成果已于2025年6月6日以“基于术中电生理的靶点与机制启示的广泛性癫痫丘脑中央旁核刺激优化研究”(doi:10.1038/s41467-025-60183-9)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5.7/Q1)



研究共纳入3名女性广泛性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均接受反应性神经刺激系统植入。手术过程中,研究人员利用机器人引导微电极记录,同时结合术中电刺激和头皮下脑电图监测,实时比较不同深度区域的神经元放电情况与皮层电活动反应。在此基础上,团队重点分析了中央旁核内部高放电区与其邻近低放电区之间的差异,尤其关注邻近内髓板(IML)白质纤维的作用。术后通过影像重建进一步确认电极最终位置,并随访记录患者癫痫发作的频率和类型,以综合评估疗效。



研究发现,相较于中央旁核内部的高放电区域,刺激邻近内髓板白质纤维的低放电区域能够显著增强皮层δ波活动,这种反应提示丘脑—皮层之间的网络同步性得到提升,并可能与抗癫痫作用相关。在临床随访中,三名患者的缺失发作和肌阵挛发作均减少了50%至75%,大发作在随访末期完全消失,同时未出现手术或神经功能方面的并发症。这一结果明确指出,广泛性癫痫的有效刺激部位更可能是中央旁核周围的白质纤维,而不仅仅是核本身。δ波增强则可作为术中即时的生理学标志物,帮助医生优化电极植入位置


研究通讯作者、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Jorge A. González-Martínez教授等人在讨论中表示,“总之,在中央旁核及其邻近区域进行的多单位放电记录和电刺激实验表明,神经元密度较低的靶点——可能代表以轴突为主的区域,与广泛的皮层δ波频段变化密切相关。我们判定,这些低神经元密度区域所对应的丘脑结构最有可能是内髓板。这些发现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央旁核靶向神经调控治疗的作用机制。这一结合了微电极记录与头皮下脑电监测的方法,为在广泛性癫痫治疗中实现个体化、基于电生理引导的丘脑电极术中植入奠定了基础。”








点击左侧二维码

进入风向标专栏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