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2025同济脑血管病多学科联合会议暨第八届颅内血管腔内隔绝重建修复论坛在上海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聚焦颅内血管腔内重建修复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及前沿研究发表主题演讲和学术报告等主题,特设"颅内血管隔绝技术临床应用"专题会,深入讨论MicroPort微创脑科学™旗下产品——WILLIS覆膜支架的临床应用,旨在让参会者及时了解领域内的新技术、新理念及新材料,及时了解领域最新进展,共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王卫教授带来《WILLIS覆膜支架在颈内动脉损伤中的应用》讲题。颈内动脉损伤的发生主要来源于颅底骨折直接损伤或压迫血管、放射感染导致血管损伤以及创伤中血管扭曲引起血管损伤。对于颈内动脉外伤性的损伤,可通过置入WILLIS覆膜支架进行治疗。WILLIS覆膜支架系统包括覆膜支架和球囊扩张导管,可实现器械的快速交换和覆膜支架的良好贴壁,尤其是在出血性疾病中可以减少手术时间;适用于靶血管直径为3.5-4.5mm,血管缺损性病变<10mm的颈内动脉C2-C6段动脉瘤、椎动脉V4段动脉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单中心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创伤性动脉瘤和创伤性动静脉瘘的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覆膜支架,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病例中仅1例发生支架内轻度狭窄且无症状,总体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王教授还指出,支架内漏是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常见于血管转折部位,若载瘤动脉存在弧度,应尽量选择直径偏大以及长度偏长的支架来避免内漏发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胡学斌教授带来《腔内隔绝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问题与处理》。血泡样动脉瘤是起源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前壁非分叉部位的动脉瘤,在术中呈现“血泡样”外观,多数病例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时间内可发生再次出血。WILLIS覆膜支架能完全将动脉瘤隔绝在血管外,实现载瘤动脉重建,避免血流对动脉瘤的冲击,即刻治疗效果确切。随后胡教授还分享了多个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病例,结果显示使用该支架不仅减少了术中血泡样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还加固了载瘤动脉壁,达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此外,术中还可能发生内漏、出血以及血栓事件,这与支架的贴壁情况,术前双抗的使用密切相关,一旦发生需及时干预。总的来说,腔内隔绝技术为血管内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但对于存在重要分支的血管,覆膜支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在置入支架后需大剂量抗板治疗,增加了其他部位的出血风险,未来也期待更柔软、有药物涂层的覆膜支架的发展。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吻教授带来《腔内隔绝技术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讲题。腔内隔绝技术是一种微创介入技术,通过置入覆膜支架将病变血管与正常血流隔离达到治疗目的,可用于颈内动脉C2-C6段动脉瘤、椎动脉V1-V3段动脉瘤以及不涉及PICA和其他分支的V4段动脉瘤;颈内动脉C1段由于血管直径基本大于4.5mm且颈动脉支架置入疗效满意,故不推荐使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的临床适应证主要包括复杂性动脉瘤、颈动脉海绵窦瘘(直接型)、颈动脉损伤以及覆膜支架可能覆盖的部位无重要分支或穿支血管。通过分享WILLIS覆膜支架的临床经验,李教授指出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血泡样动脉瘤时支架可倾向选择短支架,释放后需避开脉络膜前动脉;颈动脉海绵窦瘘破口远,近端颈内动脉直径需多角度测量,支架尺寸以近端较粗直径为参考;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需注意椎动脉的细小分支,在V4段的应用应由经验丰富的术者开展。总的来说,腔内隔绝技术操作便捷,疗效稳定,但覆膜支架的顺应性、通过性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未来也期待韧性硬度更低的覆膜支架的出现。
广东省中医院的黄理金教授带来《腔内隔绝治疗颈动脉爆裂综合征》讲题。颈动脉爆裂综合征是一种紧急的、致命的口鼻腔大出血,常见于放疗/创伤后的颈动脉出血性损伤,通过覆膜支架进行颈动脉的介入修复是颈动脉爆裂综合征急性期的重要治疗方法,WILLIS覆膜支架适用于对于颈内动脉C2段及以远的颅内病变,而自膨覆膜支架则适用于C1段以近的病变。黄教授接着分享了多个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动脉爆裂综合征的病例,指出在使用该支架时需对病变节段长度有精准的判断,明确支架两端着陆点是否预留足够,在迂曲血管内支架的顺应性存在一定不足,串联支架时需注意避免支架移位,同时要时刻注意坏死部位的持续进展,必要时手术彻底清除肿瘤和坏死组织;但对于鼻咽癌颈动脉爆裂综合征患者而言,腔内隔绝技术始终是急性期的优选方案,术后所有患者均实现了立即止血,术后30天的生存率也明显增高,同时也期待更长、更粗、更具顺应性的支架。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内容)
与会专家针对腔内隔绝技术的临床应用展开了讨论,指出:
对于脑出血合并血管病变,双抗需平衡血栓预防与再出血风险。常规低创伤手术(如单纯支架)双抗与常规介入类似,但需筛选患者;用密网/支架时,双抗通常术后24小时启动(创伤小)或延至48小时,对于高出血风险则暂停,出血稳定后1-2周恢复或替代方案。对于动脉瘤伴载瘤动脉破损患者,双抗时机无统一标准,需个体化权衡。
对于颈动脉创伤性病变处理:小破损且出血可控时,优先支架隔绝(如密网支架),双抗24-48小时;大破损/高出血风险时,暂缓隔绝,先保守止血(降压/压迫),稳定后二期修复。
多支架释放顺序无统一标准,原则是先支撑力强支架(如大直径/长支架)后辅助支架,减少短缩/移位。
术后需长期随访1-2年,复杂病例5年以上,密切关注支架内再狭窄、血栓和移位的发生。
期待未来出现柔顺性、通过性与到位性更好、更粗更长的二代WILLIS覆膜支架。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