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2日发布 | 832阅读

CNS2025|兰青教授:颅内动脉瘤的复合手术治疗

兰青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达人收藏

微创是外科医生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患者永恒的需求。神经介入治疗在20世纪末兴起之后,因其微创的特性深受医患双方的欢迎,很快取代了绝大多数颅内动脉瘤开颅手术夹闭的治疗方式。但至今为止,显微手术夹闭仍有其一定的适应证,对部分患者的个体化选择存在重要的意义。同时,显微手术也在向微创的锁孔手术发展,开颅范围可局限在2.5 cm直径的骨孔之内,极大减少了手术入路上的组织损伤。国内神经外科中心已普及设置了复合手术室,将神经介入与显微手术技术联合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之中,以取得更微创、更好的治疗效果。


复合手术的优势在于:(1)个体化的技术优选:对动脉瘤患者可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动脉瘤的位置等因素后,即时选择个体化的最佳治疗方式,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或者显微手术夹闭治疗。(2)微创技术互补,化复杂为简单:如对某些巨大的动脉瘤,显微手术可能夹闭不全,或在争取完全夹闭时存在较大风险;而介入栓塞通常需要进行支架辅助栓塞,以防弹簧圈脱落入载瘤动脉腔内,术后需长期的抗凝治疗。我们在锁孔手术下,将巨大动脉瘤进行塑形夹闭,在动脉瘤存在少许窄颈残腔的情况下,如果进一步夹闭操作存在不便或者风险过大,结合介入栓塞技术进行动脉瘤的完全闭塞就相对简单及安全。(3)多发动脉瘤的多种应对:对不适合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窄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对宽颈动脉瘤进行锁孔显微夹闭治疗,取得个体化的最佳治疗方案。(4)术中实时纠错功能:在动脉瘤手术夹闭后,即刻进行DSA复查,可避免载瘤动脉狭窄、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造成不良后果。尽管在显微镜下的血管荧光造影显像已成为动脉瘤夹闭后的常规检查方法,但血管的粥样硬化、表面的动脉瘤夹等遮盖物均可影响荧光显像效果,DSA的即刻复查是动脉瘤夹闭效果检验的金标准。另外,对于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可以进行血管内解痉药物的局部灌注,有效解除痉挛。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两种互补的术式,培养掌握两种技能的双向性人才、加快复合手术室的建设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发展方向。




内容来源:CNS2025 每日会讯




专家简介




兰青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神经肿瘤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前主任委员、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神经外科学会执行委员、国际微创神经外科学会执行委员

● 先后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姑苏卫生领军人才等

●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锁孔微创手术的研究,主编《神经外科锁孔手术学》,成为我国锁孔手术技术的重要指南。连续三年进入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