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7日发布 | 1115阅读

术映华东,共启未来!第十七届华东六省一市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手术转播专场暨OCIN LIVE华东专场·神经介入规范化手术示教圆满收官

神介资讯

达人收藏
·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录播界面


2025年8月20-21日,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牵头的第十七届华东六省一市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手术转播专场暨OCIN LIVE华东专场·神经介入规范化手术示教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依托脑医汇LINK数字全景系统,将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锷教授团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许璟教授团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戴琳孙教授团队、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彭亚教授团队、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李真保教授团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东海教授团队、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毛国华教授团队实时互联,共演示了22例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实操手术示教,特邀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奕教授作为OCIN LIVE首席导播主持,本期同时邀请温州市中心医院孙军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宣井岗教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圣军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葆强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苏万东教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方兴根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尹波教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冯雷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程美雄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张庆荣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志刚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路华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高法梁教授、赣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杨少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顾宇翔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陈儇教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汪雷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强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瑞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子付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宇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左乔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一娜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楠教授等多位国内顶尖专家作为讨论嘉宾,围绕实时演示进行交流探讨,本期示教累计吸引线上观摩同道逾3.9万人次。


该示教活动为上万神经介入同道直观讲解诊疗理念、手术技巧、策略、材料挑选及使用心得,从而更好促进全国各区域神介同道学术交流,更快推动各区域脑血管病临床诊疗标准化、规范化进程。欢迎广大同道分享、学习、交流!


预告:9月23日,OCIN LIVE区域专场第三期:东北神经介入规范化手术示教,将有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术示教中心参与,敬请期待!



DAY-1 开场致辞

OCIN LIVE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神经介入学科历经三十余载的蓬勃发展,已由早期探索阶段跃升为脑血管病诊疗的“一线技术”。近十年来,技术普及呈指数级增长——截至今日,几乎所有三级医院及相当比例的二级医院均已具备开展多种类型神经介入手术的能力。然而,伴随快速下沉的“量变”,区域间、机构间乃至医师个体间的“质差”愈发凸显:如何在新一轮技术扩散中实现神经介入的同质化,已成为制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瓶颈。


刘教授进一步强调,传统培训模式已难以满足医师在不同成长阶段、不同时间节点的“即时学习”需求;手术直播经过二十余年迭代,已演变为兼具真实性、交互性与即时性的高效教学载体。其中,OCIN LIVE平台凭借持续深耕与案例沉淀,已成为国内外神经介入医师获取循证知识、开展系统化培训的重要学术阵地。


华东地区作为全国神经介入起步最早、同质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有责任、亦有条件率先垂范。本次OCIN LIVE华东专场将以规范化示教为主线,通过“案例-问题-讨论”三位一体模式,实现跨区域、跨层级医师的实时互动:术中即时提问、术后即时复盘、经验即时共享,力求让每一名线上参与者都能“身临其境”地解决临床痛点,最终推动区域乃至全国神经介入诊疗水平的均质化提升。


最后,刘建民教授代表大会向本次活动的组织方陈锷教授及各参研中心团队致以诚挚谢意,并倡议所有术者秉持开放共享精神,对线上提问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释”,共同确保本次华东专场取得圆满成功。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奕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神经介入规范化示教活动以“华东专场”为核心载体,旨在构建高水平、跨区域的经验共享平台。他呼吁与会同道秉持开放、协同的学术理念,充分交流临床实践与循证成果,共同为推动我国神经介入技术的规范化、同质化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锷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致欢迎辞。他表示,作为本次OCIN LIVE华东专场神经介入规范化手术示教活动的东道主,深感荣幸,亦深知责任重大。陈锷教授谨向拨冗莅临现场的各位专家、主持嘉宾,以及线上参会的全国同道致以诚挚谢意;对精心筹备并贡献22台典型病例的8家核心中心团队致以崇高敬意;同时对全体幕后工作人员及脑医汇平台在技术支持与学术传播方面给予的全方位保障表示由衷感谢。他期待与会同仁在本次示教中深度切磋、互鉴共进,预祝活动圆满成功,愿诸位满载而归。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许璟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能够参与此次面向华东六省一市的神经介入手术同步转播,倍感荣幸。他指出,高质量手术直播不仅为同道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场景,更为跨区域技术同质化注入了循证动力。他期望与会同仁充分利用两日转播窗口,聚焦关键操作细节与循证要点,实现知识的即时转化与沉淀,并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戴琳孙教授在大会致辞中指出,在刘建民教授的长期引领下,华东地区始终居于我国神经介入发展的学术前沿。为进一步推动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技术的标准化与同质化,本次大会特遴选八大中心、共22台具有代表性的手术进行规范化示教与同步转播。戴教授对参与筹备的各中心主任及直播团队所付出的专业努力致以诚挚谢意,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李真保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非常荣幸受邀参与OCIN LIVE华东专场手术示教。他指出,本次转播紧扣“集采时代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的规范化应用”这一前沿议题,病例遴选极具代表性与教学价值,必将为各中心后续开展同类手术提供循证依据与操作范式。李教授期待借助这一跨区域、实时互动的学术平台,与广大神经介入同道深入切磋、互鉴所长,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彭亚教授在大会致辞中表示,本次华东专场通过多中心、多病例的规范化手术示教,将为全国神经介入同道提供宝贵的循证学习与操作精进契机,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DAY-1 手术演示-上午场
OCIN LIVE



主持专家:许璟教授、彭亚教授

讨论专家:许奕教授、孙军教授、赵瑞教授、宣井岗教授、郑树法教授、周圣军教授、赖年升教授



Case 1: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支架置入术

术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许璟/虞军教授团队



患者女性,55岁,因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月入院,脑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颞干起始部动脉瘤,拟经导管颅内动脉瘤(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支架(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2.75*16mm)置入术。病变血管走向额叶,为早额支,与颞叶供应不同,需要着重保护。


专家讨论:与会专家针对该病例的手术策略展开了讨论,指出该患者病变血管没有更多软膜血管的代偿,使用FD治疗可能会出现缺血并发症和延迟愈合的并发症,远端动脉且累及分支的血管常有缺血事件发生,需要格外关注。Pipeline Sheild血流导向装置因其表面改性的特性使得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有所改善,对于早期破裂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可酌情考虑使用,降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此外,该患者也可采用WEB治疗,如果动脉瘤位于分叉部,累及血管,无血栓,形态较为规整,大小合适可以选择WEB治疗。



Case 2:左侧颈内动脉末端窄颈动脉瘤FD置入术

术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戴琳孙/王灯亮教授团队



患者女性,60岁,反复眩晕3月,术前影像显示左侧颈内动脉末端窄颈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瘤,压颈试验显示左侧P1存在,前交通未开放,拟行经导管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Pipeline血流导向密网装置(4.5*25mm)跨大脑中动脉M1段至颈内动脉末端释放。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支架打开完全,贴壁良好。


专家讨论:该患者动脉瘤近至颈内动脉末端交通段,后交通动脉自瘤体发出,压颈试验显示P1存在,后期动脉瘤愈合预期良好,整体治疗策略选择适当,如果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压颈试验显示后交通不存在,则FD植入后可能出现动脉瘤长期不愈合的情况。该患者前交通未开放,此次治疗之后前交通动脉瘤不断增大对后续治疗有影响,因此可以先对前交通动脉瘤实施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进行保护,然后再进行近端的治疗。


对于支架释放过程中出现血栓形成的情况,一般不易出现,一般因为支架释放过程中出现内皮损伤,或支架释放时间过长,操作较困难造成,因此FD结合弹簧圈治疗时可先将FD全部释放,不必像普通支架全部释放一样,保证操作时间的缩短,避免血栓形成的情况。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在不同的血管中有延长,所以4.5mm的支架在大脑中动脉中释放会延长较多,因此在最终释放完成后,整个支架近端已经覆盖到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术者需要注意到FD在不同血管中释放的延长问题,以方便后续的支架选型。



Case 3: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FD植入术

术者: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李真保/赵心同教授



患者女性,51岁,发现疑似颅内动脉瘤2天,头颅CT提示鞍区类圆形占位,CT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瘤颈10.26mm,瘤宽19.12mm,瘤高16.50mm,载瘤动脉远端直径2.99mm,近端直径4.56mm,拟行血流导向装置(心玮如意)+弹簧圈栓塞术。该患者以颅内占位,视神经压迫为主要症状的颅内大型动脉瘤,动脉瘤瘤颈接近1cm,若是分期治疗,一期先进行动脉瘤弹簧圈填塞可能造成颈内动脉闭塞的风险较大,因此采用密网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的方式治疗。支架释放过程中支架打开不良,拟行球囊扩张辅助支架打开之后再进行弹簧圈栓塞。


专家讨论:与会专家针对该患者是否需要分期治疗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表示Willis环以内的,射流征明显的,15mm以上的,术前磁共振动脉瘤管壁成像显示局部强化的(代表动脉瘤不稳定),一般考虑分期治疗(一个月),术前使用激素稳定,然后择期行二期治疗。该动脉瘤瘤颈较宽,微导丝超选流出道时可采用瘤内成袢技术或者微导管塑形技术;弹簧圈填塞主要是保护动脉瘤壁,流入道对于瘤壁的冲击可通过弹簧圈填塞缓解,可不追求致密栓塞,缓解围手术期出血的风险。


在使用球囊后处理的情况下,对于球囊的选择问题,与会专家表示该患者血流导向装置打开不良的部位血管较为迂曲,导致支架扭结,因此此时球囊的选择应采取保证打开支架扭结的原则。



Case 4:左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夹层动脉瘤密网支架置入术

术者: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彭亚/陈荣华/朱旭成教授团队



患者男性,71岁,因发现颅内动脉瘤6月入院,MR平扫+MRA检查显示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区多发腔隙灶,左侧颈内动脉C7段突起,术前造影显示左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左侧脉前动脉自瘤体发出。压颈试验提示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可供应双侧大脑前动脉,诊断为左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夹层动脉瘤(累及脉络膜前动脉),拟行密网支架(Surpass Evolve)植入术,远端释放于大脑中动脉起始段。术后造影显示支架打开良好,远近端贴壁满意。


专家讨论:该患者为夹层动脉瘤,其术前动脉瘤管壁成像检查尤其重要,老龄,冠脉支架植入史,长期抗凝药物服用史均为风险因素,其动脉瘤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为动脉硬化合并狭窄的动脉瘤,建议进一步行磁共振管壁成像检查以明确近端狭窄形成原因。



Case 5:右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支架置入术

术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许璟/虞军教授团队



患者男性,72岁,因头晕1月入院,DSA检查提示右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右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中度狭窄,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大脑后动脉P1段动脉瘤,3周前行右侧椎动脉起始部椎动脉球囊成形术。拟行经导管颅内动脉瘤(右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支架置入术(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3.75*30mm),头端锚定于小脑前下动脉开口处,原位释放。释放支架之后造影见狭窄段支架贴壁不良,辅以导丝按摩帮助支架贴壁。


专家讨论:该患者术前评估很重要,管壁成像检查对于该患者椎动脉V4段夹层的判断至关重要,明确椎动脉狭窄是先天狭窄还是后期狭窄,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再者该患者FD植入之后,夹层是否会愈合,是否会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急性闭塞的情况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专题分享
OCIN LIVE


程美雄教授:国产首款涂层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临床应用分享



四川省人民医院的程美雄教授带来《国产首款涂层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临床应用分享》。如意密网支架具有抗栓涂层设计、高径向支撑力、贴壁性能佳、小径输送、安全可视以及血流导向良好的特点,基本满足目前临床上对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全部要求。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如意密网支架治疗动脉瘤后的血管再狭窄率为0,支架内血栓率为0.69%,且85.12%患者1年随访达Raymond 1级。程教授通过5个应用如意密网支架治疗动脉瘤的病例,同样证实了该支架依靠其优异的涂层设计、小系统输送方式和钴铬合金材质能对动脉瘤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其镍钛小球设计既能有效辅助支架头端打开,又可助力支架贴壁,其长期随访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未来也期待有更长更大规格的如意密网支架诞生。



苏万东教授:新版Tubridge支架的临床应用实践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苏万东教授带来《新版Tubridge支架的临床应用实践》。新版Tubridge支架通过减小两端喇叭口的角度增强了新版Tubridge支架的头端打开能力与贴壁性,使支架打开距离更短,与血管壁贴合更柔和,同时减少了支架再狭窄风险;而通过增加编织丝密度,减少编织丝直径与编织角度,新版支架的径向支撑力和血流导向能力明显提升,推送阻力和疝入瘤内的风险也显著降低,从而提升了治疗动脉瘤的效果。苏教授通过多个临床病例以及随访数据分析,指出新版Tubridge支架治疗后动脉瘤预后情况良好,载瘤动脉狭窄及未愈合病例占比低且无支架内闭塞和二次手术病例,进一步证实了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总体来说,Tubridge改进版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并行弹簧圈栓塞导管,也适用于复杂动脉瘤情况,而恰当的释放技巧与适当的球囊扩张可有效避免术后狭窄。


DAY-1 手术演示-下午场
OCIN LIVE

主持专家:戴琳孙教授、李真保教授

讨论专家:彭亚教授、苏万东教授、连葆强教授、方兴根教授、冯雷教授、尹波教授、程美雄教授



Case 6:大脑后动脉P2段大动脉瘤支架置入术

术者: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李真保/赵心同教授团队



患者男性,59岁,以头晕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5天入院,脑动脉CTA显示左侧大脑后动脉P2段大动脉瘤,考虑夹层性质,载瘤动脉远端直径约2.46mm,瘤颈宽约6.48mm。考虑该病例为小血管的大动脉瘤病变,拟经导管强易达密网支架(2.5mm*25mm)置入术治疗。术中采用17系统微导管输送强易达密网支架到位,缓慢释放支架,支架释放的50% Marker点精准定位至动脉瘤处,术后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瘤颈覆盖良好,造影剂即刻滞留。


专家讨论:现场与会专家指出,因为该病例的载瘤动脉直径小且无子囊,若使用微导管填塞弹簧圈会影响载瘤动脉的显影效果,而单纯置入强易达密网支架治疗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但在瘤颈处释放支架时需避免支架突入动脉瘤内。



Case 7: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弹簧圈栓塞术

术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戴琳孙/郑树法教授团队



患者女性,71岁,头晕1月余,颅脑CT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动脉瘤直径约10mm,瘤颈宽3.5mm,载瘤动脉远端直径3.2mm,近端3.5mm,拟Pipelin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直径3.75mm)置入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考虑动脉瘤远端为后交通动脉起始部,支架微导管上高不充分,首次释放支架头端时支架移位向动脉瘤内突入,遂回收支架并向远端稍推进后二次释放支架,缓慢释放支架并推拉按摩使瘤颈处支架充分打开,后通过栓塞微导管填塞数枚弹簧圈,并使用微导丝对瘤颈处支架进行按摩。术后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远端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栓塞致密。


专家讨论:现场专家针对本例密网支架的操作技巧进行了探讨,术中支架微导管应尽量上高,半释放支架时可推拉支架辅助贴壁,防止支架完全释放后因近端锚定,远端移位而突入动脉瘤内。同时对于此类宽颈动脉瘤,在瘤颈处可通过导丝按摩使支架充分打开。



Case 8: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支架置入术+弹簧圈栓塞术

术者: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李真保/赵心同教授团队



患者女性,55岁,发现颅内动脉瘤18天,头颅MR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载瘤动脉近端直径3.71mm,远端直径3.67mm,动脉瘤大小约9.85mm*11.18mm,瘤颈约4.42mm,拟心玮如意血流导向密网支架(4.0mm*20mm)置入术+弹簧圈栓塞术。通过栓塞微导管输送弹簧圈至动脉瘤内进行栓塞,后通过支架微导管将支架输送到位并释放,术后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半年与1年后随访见动脉瘤愈合情况较好。


专家讨论:现场专家针对该病例展开了讨论,如意密网支架因其表面聚磷酰胆碱涂层可明显减少术中血栓的形成,其头端镍钛小球设计可辅助支架推送与头端打开。弹簧圈填塞与密网支架置入结合可进一步促进动脉瘤的愈合,填塞时不需要将动脉瘤填塞致密,只需扰乱瘤内血流促进血栓形成即可,同时在瘤颈处无弹簧圈覆盖可降低出血风险。



Case 9:经导管颅内动脉瘤支架置入术+弹簧圈栓塞术

术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许璟/虞军教授团队



患者女性,55岁,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月,MR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动脉瘤大小约10mm,瘤颈宽约4.0mm,载瘤动脉近端直径约3.5mm,拟于大脑前动脉A1段至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置入Surpass Evolv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4.0mm*20mm)。首先将支架微导管输送至动脉瘤远端,栓塞微导管塑形后输送至动脉瘤内,后输送第一枚弹簧圈来锚定栓塞微导管,支架输送到位后缓慢释放支架,发现瘤颈处支架打开欠佳,考虑栓塞微导管影响,后完全释放支架并于动脉瘤内继续填充弹簧圈,撤回栓塞微导管后发现瘤颈处支架打开仍较差,使用微导丝全程按摩后支架打开仍不满意,遂使用球囊扩张支架,即刻显影示瘤颈处支架打开较满意,动脉瘤栓塞致密。


专家讨论:现场专家针对该病例进行深入讨论,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释放应该缓慢地、节段释放,这样有助于支架的顺利打开,但术中已先将栓塞微导管输送到位,节段释放支架有可能将栓塞微导管束缚于支架与血管壁之间,导致后续难以回撤,故支架释放后需球囊辅助打开。在填塞第一枚弹簧圈时,选择较小规格的弹簧圈也可减少对瘤颈处支架的压迫,从而使支架顺利打开;甚至可以不填塞弹簧圈,仅用密网支架治疗同样可促进动脉瘤愈合。大于10mm的动脉瘤使用雕刻支架易复发,而使用编织支架复发率要更低。此外,目前对血小板功能检测尚缺乏有效手段,在密网支架置入术后双抗的使用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策略。



Case 10:右侧眼动脉段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

术者: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李真保/赵心同教授团队



患者女性,63岁,检查发现右侧眼动脉段动脉瘤1天,头颅MRI提示鞍区占位,考虑动脉瘤可能,动脉瘤大小约25.01mm*22.64mm,瘤颈约6.35mm,载瘤动脉近端直径4.05mm,远端直径4.15mm,4周前一期手术进行弹簧圈栓塞术,本次拟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4.4mm*20mm)置入术。通过支架微导管输送Lattice支架到位并缓慢释放,回撤支架微导管后用微导丝按摩辅助支架贴壁,术后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


专家讨论:现场专家针对该病例展开了讨论,一期手术后动脉瘤壁已经未显影,仅靠近瘤颈处有少量造影剂滞留,同时要比较弹簧圈较4周前有无压缩以及患者视力较前有无变化,从而判断患者视力的预后情况。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因其球囊输送特点可实现原位释放,且致栓性低,适合有分支的血管和基底动脉远端血管使用。


首日会议总结
OCIN LIVE

在首日会议总结阶段,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手术示教通过“实时操作-病例复盘-专家点评”的三维闭环教学模式,系统性地呈现了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规范化诊疗流程,并深入探讨了当前主流支架产品的临床应用特点。手术在专家团队的全程指导下均顺利完成,充分展现了神经介入领域的技术规范与操作要点。针对不同类型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专家们指出仍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这需要后续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和实践探索加以完善。


·


DAY-2 开场致辞

OCIN LIVE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鹏飞教授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欣逢第十七届华东六省一市神经介入规范化示教活动,倍感荣幸。他期待携手各位同道共同呈现高质量手术转播,通过实时、高清、多视角的示范,为区域技术同质化贡献循证范例与实践路径。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东海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期待与线上、线下同道深入切磋,实现经验互补与认知同步。他预祝各位术者手术顺利、大会圆满成功,并向全体幕后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致以诚挚谢意。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毛国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OCIN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旗舰学术平台,其理念与标准为区域会议树立了标杆;在OCIN的持续引领下,华东脑血病介入会议正稳步迈向国内顶尖行列。他呼吁与会同道凝聚共识,携手推动区域技术同质化。毛教授同时预祝所有手术演示顺利完成,并倡导术中如遇疑难即刻展开多学科讨论,实现问题即时解决、经验即时共享。他特别感谢脑医汇团队为本次示教提供全程高清直播,使广大同道无论身处医院抑或移动场景,均可“一键接入”学习通道,为神经介入技术的普及与精进拓展了全新的时空维度。



DAY-2 手术演示-上午场
OCIN LIVE



主持专家:陈锷教授、杨鹏飞教授

讨论专家:王志刚教授、路华教授、张庆荣教授、高法梁教授、杨少春教授、周宇教授、左乔教授



Case 11: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FD植入术

术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赵瑞教授团队



患者男性,57岁,发现颅内动脉瘤11天,MR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瘤体形态不规则,大小约4.0mm,载瘤动脉海绵窦段最大直径为4.76mm,眼动脉段以远(接近后交通开口处)血管直径3.15mm,近端3.96mm,拟行Surpass Evolve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支架释放之后进行导丝按摩帮助支架完美贴壁。


专家讨论:与会专家针对该患者的治疗策略展开了讨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和单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均可行,其动脉瘤位于虹吸段中部,微导管塑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选择FD植入,具体治疗方式可根据术者对治疗的把控和家属意愿进行综合考量。尽管密网支架植入发生穿支闭塞的概率较低,但是仍有微小栓子脱落的风险,因此穿支能避开的尽量还是避开(例如脉前动脉)。



Case 12:左侧脉络膜前动脉大动脉瘤栓塞术+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术

术者: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锷/康俊龙/陈鸿锦教授团队



患者女性,49岁,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2天,磁共振平扫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可能,CT显示左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约12.8*12.9mm,瘤颈2.8mm,近远端分别为4.37mm/3.23mm,动脉瘤近端可见后交通动脉开口,拟行左侧脉络膜前动脉大动脉瘤栓塞术+血流导向密网支架(Pipeline Shield 4.0*16mm)置入术。首先半释放弹簧圈,然后进行密网支架的输送与释放,远端锚定点不过分叉部,近端锚定至颈内动脉眼动脉段。


专家讨论:该患者为脉前动脉大型动脉瘤,瘤颈窄,瘤囊不规则,射入征明显,符合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弹簧圈栓塞的适应症。其血流导向装置远端着陆点具有挑战性,避免分叉部导致远端着陆只有5mm,需要慎重考虑,但是因患者压颈试验显示没有前交通,因此对于A1的保护较为关键。因为该患者脉络膜前动脉自瘤颈发出,所以要注意后期FD植入+弹簧圈填塞对于脉络膜前动脉的影响,要注意术中支架的贴壁情况以及术后双抗的使用,对于避免脉络膜前动脉的栓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Case 13: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经导管密网支架置入术

术者: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毛国华/陈敏教授团



患者女性,68岁,双侧上肢麻木1年余,MR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最大颈8.5mm,瘤颈7.1mm,载瘤动脉远端2.58mm,近端2.27mm,拟选用2.75*20mm Pipeline进行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治疗。


专家讨论:该患者分叉部动脉瘤上干较粗,瘤体比较大,可以单纯在上干植入血流导向装置,出血风险比较低,且该动脉瘤射流征不明显,可以不选择填塞弹簧圈。



Case 14: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弹簧圈栓塞术

术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东海/王云彦/徐洋洋/庄建峰教授团队



患者女性,70岁,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3月余,入院诊断为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瘤颈较宽(14mm),动脉瘤近端血管直径较粗(5.15mm),压颈试验显示左侧前交通代偿良好,拟行脑血管造影术+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该患者需要术前合理准备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术中再评估前交通动脉开放情况,合理选取支架类型及型号(Pipeline Flex 5.0*35mm),注意锚定位置(拟远端锚定于大脑中M1段),打开支架贴壁情况,并评估瘤体是否需要弹簧圈栓塞。


专家讨论:该病例释放FD主要关注远端锚定位置要足够,以防止鱼嘴效应,同时要注意近端锚定长度是否足够,以确保覆盖动脉瘤,并且要关注支架贴壁情况,这些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动脉瘤疏松填塞时注意不要让弹簧圈向脉前动脉方向推挤,且在释放FD之后,支架大弯侧贴壁不良时,弹簧圈填塞可有助于大弯侧支架导丝按摩贴壁,但要注意支架短缩的情况。


关于是否进行动脉瘤填塞的问题,与会专家指出弹簧圈填塞在短期内可能有助于动脉瘤愈合,但是长期随访结果并无差异,且填圈可能操作复杂,造成动脉瘤内附壁血栓,反而并发症更高,因此非必须就不要进行弹簧圈填塞。在该病例中,因动脉瘤瘤颈较大,动脉瘤填塞可起到辅助血流导向装置的释放作用。



Case 15:左侧大脑中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

术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李强教授团队



患者女性,74岁,头晕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5月,MRI提示多发脑缺血灶,腔隙性脑梗塞,左侧大脑中走行区可以动脉瘤影,进一步DSA检查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颞前动脉分支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大小约6.59*5.25mm,载瘤动脉远端血管直径2.36mm,近端直径2.54mm,覆盖长度15mm,拟行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2.5*16mm)置入术+弹簧圈栓塞术,术后辅以导丝按摩帮助支架贴壁。


专家讨论:该患者动脉瘤填圈可能会给额支带来栓塞的风险,可以单纯植入血流导向装置,额支闭塞的前提是有正常的软膜血管代偿,否则可能影响动脉瘤的愈合。随着FD迭代更新,现在的远端动脉瘤FD植入可不强调长期双抗的使用,可按照常规方案进行。再者,在远端动脉释放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时可以先把头端小翅膀推开,方便术中回收。


专题分享
OCIN LIVE


陈锷教授:Pipeline病例选择及操作技巧单中心经验分享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陈锷教授带来《Pipeline病例选择及操作技巧单中心经验分享》。Pipeline密网支架表面因聚磷酸胆碱涂层而展现出更好的血液相容性,并降低了血栓发生率与推送阻力。在Pipeline的病例选择上,应尽量遵循产品的适应症,减少患者面临的风险与花费的费用并简化医生的工作:对于颈动脉段的动脉瘤均可考虑Pipeline支架;在串联中小型动脉瘤中使用Pipeline支架可将复杂治疗简单化;对于Willis远端复杂动脉瘤和其他后循环动脉瘤,Pipeline支架可完美重构血管;对于分叉部动脉瘤,只在常规支架+弹簧圈治疗无效才考虑Pipeline支架;对于急性期复杂动脉瘤建议二期置入Pipeline支架。在选择支架的规格时应以载瘤动脉的近端直径为准,着陆点尽量选血管平直处,释放时尽量少过弯并优先选择回拉释放支架,同时应减少对分支血管的覆盖,释放完全后可进行必要的后处理,从而避免支架贴壁不良以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吕楠教授:从导流性角度谈64丝血流导向装置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吕楠教授带来《从导流性角度谈64丝血流导向装置》。颅内支架的应用极大拓展了血管内治疗的适应症,但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复发问题日益突出;血流动力学对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改变其状态是治疗动脉瘤的关键。Surpass Evolve支架通过64丝设计和高编织角度,保留了支架的高网孔密度、良好的导流性能和易用性,在体外试验和在体应用中均展现出良好的导流效果。同时,依靠其更短、更薄、更易打开的保护瓣设计、更强的径向支撑力与抗扭转性使其头端释放简单,贴壁良好。在提高导流性安全性方面,需关注颅内动脉分支特点及覆盖分支血管的影响因素,金属覆盖率40%以下可保障分支通畅。临床数据也表明,Evolve在技术成功率和手术操作方面更具优势。上海长海医院单中心应用数据同样显示,Surpass Evolve治疗动脉瘤的病例中出血并发症为0%,缺血并发症为0.8%,6个月的完全愈合率达79.3%。总体而言,Surpass Evolve导流性的提高兼顾了有效性与安全性,也期待更多临床证据进一步验证。


DAY-2 手术演示-下午场
OCIN LIVE

主持专家:王东海教授、毛国华教授

讨论专家:顾宇翔教授、陈锷教授、李强教授、陈儇教授、汪雷教授、李子付教授、吴一娜教授、吕楠教授



Case 16:右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

术者: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锷/康俊龙/陈鸿锦教授团队



患者男性,49岁,检查发现右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4年余,CTA与HR-MRI提示右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DSA提示双侧ICA未见后交通动脉,右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近端狭窄较前改善,动脉瘤大小相仿,动脉瘤大小约6.8*11.2mm,载瘤动脉远端直径约2.5mm,近端直径约3.5mm,PICA自动脉瘤上发出,拟右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术。支架微导管超选至动脉瘤远端,选择4.0mm*35mm规格的支架输送到位后释放,发现预留的支架长度不足,遂回收支架并改用更大规格的Tubridge(4.5mm*45mm),支架到位后缓慢释放,术后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瘤颈充分覆盖。


专家讨论:现场与会专家针对该病例的治疗展开了讨论,此病例为非优势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使用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无疑是不错的选择。但由于Tubridge支架是由镍钛合金编织而成的,释放后短缩率较高,尤其是在瘤颈处,因此,在此类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中应选择更粗、更长规格的支架。



Case 17:左侧颈内动脉C5段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

术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东海/王云彦/徐洋洋/庄建峰教授团队



患者女性,49岁,头晕2月余,CTA和DS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C5段动脉瘤,瘤体较大且不规则,拟左侧颈内动脉C5段动脉瘤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5.0mm*25mm)置入术,考虑后交通动脉起始部有膨大且ICA海绵窦段扩张,故选择将支架远端锚定至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近端锚定于ICA岩骨段。沿微导管输送Tubridge密网支架到位,后缓慢释放支架并推拉支架以调整支架的位置,术后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


专家讨论:与会专家针对该病例进行了讨论,对于Tubridge这类镍钛合金支架,在完全打开时才展现出良好的径向支撑力,未完全释放时其锚定力欠缺,易发生支架头端的位移;若支架需覆盖岩骨段弯曲部且夹角较小时,也可选择钴铬合金的支架进行治疗。



Case 18:经导管颅内动脉瘤密网支架栓塞术

术者: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毛国华/陈敏教授团队



患者男性,55岁,头部不适4月,加重1月余,DS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考虑夹层性质,拟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Surpass Evolv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术。沿XT-27支架微导管输送Surpass Evolve密网支架到位并释放,术后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豆纹动脉与其他分支血管未覆盖。


专家讨论:现场专家针对该病例展开了讨论,对于斑块或钙化导致的狭窄在支架置入前需要使用球囊预扩张;而对于大部分夹层,使用密网支架便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倘若夹层严重导致微导管无法顺利通过则需要使用球囊提前扩张;但如果是发生在椎动脉V4段的夹层且近端血管粗,远端血管细的,需要在术前进行血管壁成像,以明确远端血管细是由于夹层导致还是血管本身纤细,如果血管本身纤细,球囊扩张则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Case 19: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

术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赵瑞/冯政哲教授团队



患者女性,75岁,反复头晕10余年,加重2周,头颅MRI显示颅内散在缺血灶,MRA显示右侧颈内C6段局限性突起,头颈CTA显示右侧颈内C6段动脉瘤可能,形态不规则,约3.5mm,出血可能较大,载瘤动脉远端直径3.3mm,近端3.7mm,拟行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4.0*15mm Tubridge Plus)置入术,支架远端锚定于眼动脉段以远,尽量不跨过虹吸段。


专家讨论:对于这样一个动脉瘤是否一定要把支架从交通段或眼动脉段放到海绵窦段是一个需要斟酌的问题,也可以直接把支架放在虹吸段以远的位置。颈内动脉直径在眼动脉段远小于海绵窦段,过海绵窦释放支架时,要求选择的支架在眼动脉段直径将会非常大,大支架小血管容易发生支架内狭窄,因此只选择适配眼动脉段直径的支架可能会对局部血管适应更好,这样支架近端锚定点不至海绵窦段。


对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小于3mm的动脉瘤是否需要积极治疗的问题,与会专家表示,如果形态较为规则(方向朝下),评估出血风险不大,可以积极随访不做干预,如果形态不规则(方向朝上),出血风险较大,患者治疗意愿强烈,可积极治疗。



Case 20: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动脉瘤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术

术者: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锷/康俊龙/陈鸿锦教授团队



患者男性,82岁,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月余,磁共振颅脑平扫显示脑萎缩,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管壁可疑小凸起,疑似动脉瘤,前有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史。患者此次动脉瘤约2.8*2.7mm,瘤颈约1.8mm,近远端分别为2.67/2.49mm,动脉瘤位于胼缘动脉起始部,拟行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动脉瘤血流导向密网支架(2.5*15mm Pipeline Shield)置入术,该支架输送丝滑,稳定释放。支架释放后,术后造影显示血管条件良好,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支架打开贴壁满意。


专家讨论:该患者高龄,血管条件良好,曾有动脉瘤破裂史,此次治疗意愿强烈,胼周动脉瘤经随访有增大趋势,符合治疗指征,动脉瘤位置表明选用密网支架治疗较为便捷有效。



Case 21:左侧颈内动脉C6-7段梭形动脉瘤栓塞术+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术

术者: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锷/康俊龙/陈鸿锦教授团队



患者女性,69岁,检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3月余,MR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造影显示右侧无A1,左侧C6-C7段呈梭形扩张。左侧C6段动脉瘤约10.2*6.2mm,瘤颈约8.9mm,近远端分别为6.4mm/4.4mm,拟行左侧颈内动脉C6-7段梭形动脉瘤栓塞术+血流导向密网支架(Pipeline)置入术。术中首先对C7段进行弹簧圈填塞,然后半释放支架,再进行栓塞微导管塑形超选至C6段进行弹簧圈填塞,最后完全释放支架于水平平直段,进行导丝按摩辅助贴壁。


专家讨论:该患者对侧无A1,支架如果放入大脑中动脉可能会影响同侧A1,如果闭塞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因此可尝试将支架远端放在分叉部,尽量不越过分叉部。此外,该支架如果长度足够的话可以选择不填弹簧圈,避免操作繁杂,耗费时长,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如果术中支架释放时间过长,可以酌情使用抗凝药物,避免血栓形成。



Case 22:左侧大脑前动脉复发动脉瘤FD+弹簧圈栓塞术

术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李强教授团队



患者前交通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12年,发现动脉瘤复发6月。患者12年前因左侧大脑前动脉瘤破裂外院行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复查CTA显示动脉瘤不显影,于6月前复查DSA提示大脑前动脉瘤复发,左侧大脑中动脉瘤。其右侧A1较为纤细,主要通过对侧A1进行额叶的供血。其大脑前动脉瘤为巨大夹层动脉瘤,约30.59*20.30mm,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大小约24.1*25.7mm,管壁成像显示动脉瘤壁强化,A1段血栓样改变,压迫中线。治疗方案拟定一期进行左侧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高流量搭桥术,然后进行二期大脑前动脉复发动脉瘤栓塞+FD置入术。一期手术之后左侧M1段动脉瘤有所缩小,血栓形成,且造影显示搭桥血管良好,代偿左侧大脑中动脉血供区域,此次拟行左侧大脑前动脉复发动脉瘤FD+弹簧圈栓塞术,在同侧大脑前动脉A2远端至颈内动脉床突段置入血流导向装置。该患者大脑前动脉载瘤动脉远端2mm,近端颈内动脉3.2mm,拟置入3.25*30mm Pipelin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术中微导管塑形+导丝超选将微导管送入大脑前动脉远端,交换微导丝之后,送入支架微导管,缓慢释放Pipeline,释放过程中支架疝入宽颈瘤内,拟先进行弹簧圈填塞提供支撑之后再进行支架释放。最后进行导丝按摩辅助支架贴壁,近端支架出现部分短缩,短缩至大脑中动脉起始段以及脉络膜前动脉,造影显示支架在脉络膜前动脉部分贴壁满意,避免了后期脉络膜前动脉血栓事件,且夹层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


专家讨论:该患者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瘤颈较宽,因此需置入较长的密网支架,远端锚定距离长一点可减少支架移位的可能性。动脉瘤内进行弹簧圈填塞,一方面可能促进动脉瘤愈合,另一方面也可以支撑血流导向装置,减少血流导向装置向动脉瘤内移位的概率,保证血流导向装置的稳定,并且该动脉瘤受血流冲击较大,置入血流导向装置早期可能会有破裂风险,填塞弹簧圈有助于减少血流冲击。


关于术前抗血小板方案的问题,可在术前使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日*1周,可在使用前进行血栓弹力图的检测,结果不理想的状态下使用替格瑞洛替代氯吡格雷,也可在血管条件不好,穿支比较多的情况下(如累及到大脑中动脉M1段和基底动脉)直接使用替格瑞洛。术后避免血栓事件的关键在于术中支架的贴壁情况,支架首尾端贴壁良好是术后避免血栓事件的首要条件。


会议总结
OCIN LIVE

在会议总结环节,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本次手术示教活动汇聚了华东六省一市各医疗中心的典型病例,所有手术操作均获成功,不仅展示了华东地区在血流导向装置临床应用的技术水平,更系统呈现了该技术在治疗理念、手术操作、围手术期评估及个体化诊疗等方面的规范化应用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血流导向装置技术已日趋成熟,但各中心在弹簧圈填塞适应症选择、围手术期用药方案(特别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等方面仍存在临床实践差异。基于各中心的手术量积累,建议未来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进行重点探讨,包括弹簧圈填塞对小动脉瘤闭塞时间及预后转归的影响和密网支架等新型器械在临床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等。未来期望通过OCIN LIVE平台协作,能够形成具有华东地区特色的规范化诊疗方案,为血流导向装置的优化应用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录播界面



·

9月23日

OCIN LIVE区域专场第三期

东北神经介入规范化手术示教

敬请期待!





·
·
















OCIN专区

长按并识别上方二维码

进入脑医汇,回顾OCIN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OCIN专区

283内容1765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