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6日发布 | 97阅读

CNS2025|岳树源教授:前庭神经鞘瘤包膜结构研究与应用

岳树源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达人收藏

前庭神经鞘瘤是起源于雪旺细胞的良性肿瘤,目前对于前庭神经鞘瘤治疗的目标,已经不单是将肿瘤全切除,而是要在尽可能全切除肿瘤的同时更好地保留面神经和耳蜗神经功能,避免严重面瘫和听力丧失,以保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神经影像的不断丰富,显微镜、术中面听神经电生理监测等技术的相继运用,都为手术效果提高带来便利。但即便如此,肿瘤的病理解剖尤其是包膜结构,依然是决定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手术医生我们需要充分思考切除前庭神经鞘瘤时是否将包膜完整切除?当肿瘤与面神经或耳蜗神经粘连紧密时,残留部分肿瘤包膜组织以保留神经功能是否合理?充分了解前庭神经鞘瘤的解剖起源,以及提高对前庭神经鞘瘤包膜结构的认识,对于前庭神经鞘瘤显微镜下切除程度的判断非常重要。


前庭神经鞘瘤可发生于Obersteiner-Redlich区以远的任何部位,以前庭上神经起源最多见,绝大多数起源于蛛网膜下腔,少部分起源于蛛网膜外间隙,它表面可能有一层极薄的神经束膜,神经束膜下为神经纤维组成的结缔组织层,近内听道外口的最外层有时包绕着与硬脑膜相连的较厚硬膜样膜。Kuo等人通过病理分析等方法,认为前庭神经鞘瘤表面的极薄层结构为神经束膜。Sasaki也观察同样膜结构,并且认为对于肿瘤与神经粘连患者,手术时按照包膜下或神经束膜下剥离肿瘤,以保护神经功能。但我们在显微镜下剥离这层“包膜”时,大部分包含松散排列的肿瘤细胞成分,这提示我们应该做更多包膜结构定性的研究,以期对前庭神经鞘瘤的包膜结构有更全面和更准确的了解。我们在文献复习的基础上,对不同病例、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包膜取材,进行不同方法染色和病理分析,包膜结构由外到里包括:硬膜样膜、蛛网膜、神经束膜、结缔组织膜(残存神经纤维)、肿瘤,不同部位结构不尽相同,并可能融合或缺如。


前庭神经鞘瘤游离面有蛛网膜覆盖时,需要蛛网膜下切除肿瘤。如果肿瘤游离面没有蛛网膜覆盖时,需要将肿瘤及其包膜全部切除。肿瘤与面神经、耳蜗神经交界面需要包膜下切除肿瘤(起源前庭神经的非典型神经纤维层下切除)。对于肿瘤与面神经、耳蜗神经交界面粘连严重的情况,包膜下剥离时可残存部分肿瘤组织以保护面神经和耳蜗神经功能。


正确处理肿瘤包膜结构是影响术后面神经、耳蜗神经功能、脑干功能及肿瘤复发的关键因素。明确前庭神经鞘瘤包膜结构对于我们改良手术方式,改善愈后,保留面神经、耳蜗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内容来源:CNS2025 每日会讯


专家简介


岳树源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神经外科医学中心主任。

【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肿瘤学组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颅底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神经外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常委;天津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神经外科学杂志》编委。

【专业特长】从事神经外科专业40余年,手术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疗效卓著,在本市及全国神经外科学界享有美誉。在国内较早将微创理念引入到神经外科领域,推动神经外科手术从显微手术阶段向微创手术阶段发展,以对患者最小的创伤,取得了最满意的疗效。擅长颅脑颅底复杂肿瘤的微创手术、颅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的手术治疗。率先在国内和我市开展多项神经外科手术新技术,并在国内外处于先进水平,取得满意疗效。

【学术成绩】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参与编写专业书籍10本,填补天津市技术空白5项。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获天津市科技进一步、三等奖多项。曾获“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术成就奖”和“赵以成神经外科年度贡献奖”。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