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支架
沪脑行动 脑医咨询 2025年08月21日 13:42
颅内的血管如同精密的“生命管道”,一旦出现薄弱膨出形成脑动脉瘤,就像不定时炸弹般危险。而在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中,支架作为关键“武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带大家深入了解支架的奥秘。
支架(如密网支架等)与其他材料(如弹簧圈、栓塞胶等)的区别如下:
1.支架
血管内支撑作用:支架可以维持载瘤动脉的管腔通畅,特别是在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中,能够有效防止弹簧圈移位。
血流导向作用:某些特殊设计的支架(如密网支架)可以通过改变局部血流动力学,显著减少进入动脉瘤腔内的血流,促进瘤内血栓形成。
2.其他材料
弹簧圈、栓塞胶直接填充瘤腔,依赖物理阻塞血流。
适合窄颈、形态规则的动脉瘤。
支架类型
普通支架多为自膨式金属支架,由镍钛合金等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支撑力。在手术中,医生先将支架通过微导管输送到载瘤动脉,释放后支架会自动膨胀并贴合血管壁,形成一道屏障。随后,将弹簧圈经支架网孔送入动脉瘤腔内进行填塞。
这种支架主要起到辅助弹簧圈栓塞的作用,适用于大多数形态规则、瘤颈较宽的动脉瘤。它的优势在于技术成熟、操作相对简单,且费用相对较低;但缺点是仅对弹簧圈起固定作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动脉瘤内的血流状态,对于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有限。
密网支架是一种新型的血流导向装置,与普通支架相比,它的网孔更密,金属覆盖率更高。当密网支架置入载瘤动脉后,能够显著改变动脉瘤颈部的血流模式,使进入动脉瘤的血流速度减缓,促进瘤内血栓形成,同时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
密网支架的优势在于无需额外填塞弹簧圈,简化了手术操作,尤其适用于巨大型、宽颈型或复杂形态的动脉瘤。而且,它对血管的长期修复和重建具有积极作用,降低了动脉瘤复发的风险。不过,密网支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术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增加了出血并发症的潜在风险;此外,其价格相对较高,也限制了部分患者的使用。
WEB装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支架,而是自膨式动脉瘤瘤内栓塞系统,适用于宽颈的分叉部动脉瘤,是基于瘤腔内扰流理念设计的新型动脉瘤治疗器械,堪称弹簧圈与血流导向装置的优势结合体,既能诱发瘤腔内血栓形成,又可通过促进瘤颈内皮化以实现动脉瘤痊愈。研究表明瘤内扰流装置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良好。
同时,该装置避免了支架的应用,可降低手术并发症,既可达到干扰瘤腔内血流动力学的目的,又不影响载瘤动脉及周围正常分支血管,手术更安全,时间较短、效果明确,且术后无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身体和经济负担。
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支架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了解不同支架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来源:沪脑行动
审核: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朱巍教授团队
朱巍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兼总院执行主任、神经外科第二党支部书记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上海市“科技启明星”
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
华夏医学奖二等奖获得者
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一等奖获得者
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医苑新星”、复旦大学“名医工程”获得者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外科专业组副组长
点击二维码,前往朱巍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疾病百科”——轻松了解动脉瘤的科普知识
点击二维码,了解动脉瘤的概况、诊断、治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