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4日发布 | 1793阅读

CNS2025|漆松涛教授:困难、危险部位脑胶质瘤的积极外科手术治疗

漆松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达人收藏



脑胶质瘤的基本特征


脑胶质瘤的治疗一直是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其中占比例超过50%的胶质母细胞瘤(GBM)即使经历了手术,以及术后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为4.7%~9.8%。TTFields电场治疗自2015年应用于临床后,根据美国SEER数据库分析显示,GBM的生存率并没有明显变化。脑胶质瘤表现为高度恶性、高度侵袭性和高度复发性,主要有以下特征:①肿瘤细胞沿白质纤维束浸润,与正常脑组织呈“犬牙交错”状生长;②分子病理和信号通路呈高度异质性;③血脑屏障阻挡了大多数药物的有效穿透。


如何让GBM患者能够长期生存是临床医生亟待攻克的关键问题。外科手术是脑胶质瘤治疗最重要的第一步,目前国内外一致认为手术切除程度与患者的生存率高度正相关,这一观点近几年在功能区胶质瘤、高龄GBM等特殊群体也同样得到证实。同时,也有研究表明越低的残余肿瘤负荷对放化疗越容易起效,这说明手术也是后续综合治疗的基础。因此,在临床实践中神经外科医生会尽力追求更大范围的肿瘤切除。如何更安全有效地实施手术,达到肿瘤的超全切除,同时又能避免患者重要功能的缺失,永远是胶质瘤治疗的核心话题。



根据生物学特性制定手术策略


胶质瘤独特的浸润性生长模式显著增加了扩大手术切除范围的难度。病理学研究显示,胶质瘤细胞可沿白质纤维束向远端侵袭,并通过脑室系统形成跳跃性转移,这种空间扩散特性导致在荧光导航、术中MRI等现代显微外科条件下也难以实现真正的解剖学边界判定。


脑胶质瘤的分子病理亚型也对治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现代胶质瘤的治疗策略强调多模态整合:术前通过常规和功能影像学辨认肿瘤边界确定预切除范围,术中在多种手术辅助技术联合引导下实现最大安全范围切除,术后通过整合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及代谢组学检测,建立分子分型指导下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本方案正在重塑脑胶质瘤的临床诊疗范式。



胶质瘤超全切除手术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对疾病理解的深入和影像技术的发展,临床对脑胶质瘤手术切除标准不断提高。传统的手术全切除,在术后早期MRI扫描中看不到明显的增强灶。近年研究表明,MRI增强影像仅代表血脑屏障受破坏的范围,肿瘤细胞在增强MRI影像范围之外广泛存在。最新的RANO切除标准强调,要尽可能切除非增强病灶。我们团队研究表明,在增强MRI边界之外的FLAIR像上仍存在肿瘤细胞,是肿瘤复发的根源,我们将这些细胞称为“Q细胞”。因此,目前针对胶质瘤提出了“超全切除”的理念,即在MRI增强影像范围全切除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清除可能存在的微小残留肿瘤病灶。



超全切除的方法和经验


超全切除是一种遵循En bloc分离理念,基于脑胶质瘤起源和生长方式、结合膜性结构和纤维束的切除技术。


①膜性结构包括软膜、室管膜和蛛网膜,不仅是自然解剖间隙和边界,也是胶质瘤切除过程中的重要边界,起到保护正常脑组织、明确肿瘤边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作用。


②纤维束是大脑白质中的神经纤维集合,负责大脑的不同区域之间传递神经信号,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由于肿瘤细胞沿纤维束扩散,在手术治疗中需要在保护纤维束基础上,利用纤维束的自然边界进行切除。


③为了实现超全切除,应合理使用各种辅助手段,例如:利用术中MRI/B超/EndoSCell实时探测边界、神经导航、荧光引导技术、电生理监测、唤醒手术等,帮助医生精准定位肿瘤边界,清晰识别和切除肿瘤。以上技术应用,不仅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还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基于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模式提出了Q细胞的概念,同时结合自身对软膜和室管膜在胶质瘤中屏障和限制作用的认识,建立了以膜性神经外科理念为核心的胶质瘤超全切除体系。对于许多传统认为困难、危险的胶质瘤采取了更积极有效的手术策略,取得了比国内外文献报道更好的治疗效果。

内容来源:CNS2025 每日会讯




专家简介




漆松涛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终身教授、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广东省首届名医、丁颖科技奖获得者,历届中国名医百强榜TOP10,在重要神经外科疾病颅咽管瘤发表SCI论文国际排名第一,有主要发言权

● 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神经肿瘤学组会主任委员,曾任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前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基础与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辅助外科协会副主任委员

● 《Neruosurgery》(中文版)、《WebmedCentral》、《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中外医学杂志副主编和编委。培养硕士、博士200余名。美国出版专著二部,人民卫生出版社、科技出版社等10部。全球学者库统计共发表SCI论文221+,论文总数654+,H指数31,G指数51,被中、外院士等知名学者引用952次。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20余项,国家、省级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