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治疗(EVT)对卒中发作24小时内接受治疗的大范围患者具有临床获益1-4,包括基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灌注成像(CTP)或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大面积缺血核心的患者5-8。SELECT2研究是一项基于CTP或MRI对大核心梗死患者进行EVT与药物管理(MM)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基线核心梗死体积下,EVT均优于MM。在对SELECT2的二次分析中,预估的不可逆缺血核心损伤体积对长期预后具有预测价值;然而与目前检验的大多数临床和影像学参数类似,核心体积并未改变EVT的治疗效果1,4,9。
基线梗死核心评估通常采用缺血改变存在与否的二分法判断。但实际上缺血性脑损伤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细胞过程,包括血脑屏障破坏、离子性和血管源性水肿形成,以及通过凋亡和坏死导致神经元死亡的炎症反应10。平扫CT通过Hounsfield units(HU)测量的组织低密度化程度来检测这些渐进性改变11,可能反映了缺血核心内组织损伤的梯度变化。观察性数据显示缺血核心低密度与静脉溶栓及EVT术后脑实质出血存在关联12,13。然而对于存在大面积治疗前缺血核心的患者,CT低密度对取栓治疗与否的临床结局影响尚未充分阐明。
2025年6月来自加拿大的Vignan Yogendrakumar等在stroke公布了SELECT2试验的探索性分析结果,探讨对于大核心梗死卒中患者,反映血脑屏障损伤的广泛性严重CT低密度是否与血管内治疗(EVT)获益降低相关。
本研究是对SELECT2试验的探索性分析。SELECT2试验是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31家综合性卒中中心开展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大核心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EVT)与药物管理的疗效。研究团队对可见CT低密度区域进行勾画,并将严重CT低密度的阈值定义为对侧丘脑灰质HU 99%置信区间的下限值。采用逻辑回归模型评估严重CT低密度体积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3分的相关性,校正因素包括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平扫CT总核心体积以及体积与治疗的交互作用。根据严重CT低密度体积与mRS评分0-3分概率的关系,选取具有临床意义的体积临界值进行进一步评估。基于这些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两个亚组,分别评估EVT与药物管理在独立行走能力和去骨瓣减压术需求方面的治疗效果差异。
在322例患者中,CT密度中位数为31 HU(四分位距28-34)。确定严重CT低密度的阈值为26 HU。缺血核心≤26 HU的体积(每增加1 mL)与EVT术后mRS评分0-3分的较低可能性相关(校正比值比[aOR] 0.96,95% CI 0.94-0.99),但与药物管理组无此关联(aOR 1.01,95% CI 0.98-1.03;交互作用P值<0.01)。在101例严重CT低密度体积≥26 mL的患者中,与药物管理相比,EVT与mRS评分0-3分无显著相关性(aOR 0.98,95% CI 0.33-2.88),但增加去骨瓣减压术需求(≥26 mL组:aOR 3.45,95% CI 1.09-10.86;<26 mL组:aOR 0.74,95% CI 0.31-1.75;交互作用P值=0.03)。而在221例严重低密度体积<26 mL的患者中,EVT与mRS评分0-3分显著相关(aOR 7.20,95% CI 3.55-15.47;交互作用P值<0.01)。
最终作者认为,大面积缺血区域内存在的严重低密度改变会改变取栓治疗效果,并独立于病灶体积增加去骨瓣减压术的实施概率。
Association of Ischemic Core Hypodensity With
Thrombectomy Treatment Effect in Large Core
Stroke: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SELECT2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troke. 2025;56:1366–1375. DOI: 10.1161/STROKEAHA.124.048899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脑医汇获授权转载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