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震颤(ET)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全球患病率约为0.9%。尽管药物治疗是首选方案,但仍有大量患者对药物无效或无法耐受其副作用。近年来,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MRgFUS)丘脑切开术作为一种无创治疗手段,通过损毁腹中间核(Vim)以控制震颤,为此类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然而,由于Vim毗邻内囊和感觉核团,若定位不准确,容易引发副作用。因此,如何在确保疗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成为MRgFUS治疗优化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美国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牵头,联合加拿大多伦多西区医院及Sunnybrook健康科学中心,系统分析了MRgFUS丘脑切开术中最佳消融靶点及其相关神经通路,明确识别了最优疗效区域“甜点区”(sweetspot)与副作用高发区域“酸点区”(sourspot),为未来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无创脑刺激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以“特发性震颤中聚焦超声最优病灶定位”(doi:10.1126/sciadv.adp0532)为题于2025年5月14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IF:12.5/Q1)。
研究纳入351例接受MRgFUS治疗的ET患者,分为发现组(n=200)和验证组(波士顿n=102,多伦多n=49)。所有病灶在术后第1天使用T2轴位MRI进行分割,并配准到蒙特利尔神经科学研究所(MNI)标准空间,用于构建与疗效和副作用相关的概率图谱和纤维束模型。研究运用了“甜点图谱”(sweetspot mapping)方法识别与震颤改善最相关的病灶区域,同时定义“酸点图谱”(sourspot mapping)揭示引发不同副作用的区域。
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现组(波士顿)中,术后第1天、3个月及1年,FTM震颤评分分别改善94.9%、91.6%和86.0%,验证组结果基本一致,显示出良好的持续疗效。研究识别出丘脑腹中间核(Vim)内一处与震颤显著改善相关的“甜点区”,该区域与小脑丘脑束(CTT)高度重叠。在不良反应方面,最常见的是术后早期的步态不稳,发生率在术后1天、3个月和1年分别为63.3%、26.7%和17.1%;此外还包括感觉障碍、构音困难、味觉异常及肌力下降。进一步的“酸点图谱”分析表明,不同副作用对应不同的病灶分布区域:例如,感觉障碍与病灶向后内侧延伸至VPL/VPM核有关,肌力下降与波及内囊相关,步态不稳则与Vim下侧区域有关,可能涉及CTT和皮质脊髓束。
验证分析显示,在多中心队列中,病灶与“甜点区”的重叠程度与震颤改善显著正相关(R=0.63,P<0.001)。此外,6例首次治疗失败后接受二次手术的患者中,病灶更接近“甜点区”的个体在二次治疗后疗效显著提升,进一步印证了该靶点的临床价值。
接下来,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分析患者数据,以更全面地展现该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患者疗效的提升,从而深入理解实现长期震颤控制并尽量减少副作用所需的关键参数。
研究共同通讯作者、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G. Rees Cosgrove教授表示,“这种一次性、非侵入性的治疗方式可以为患者带来立竿见影、持久且改变生活的效果,而早在30年前就由我们布莱根妇女医院率先开展。本研究的成果将有助于使这一治疗方法比以往更加安全有效,并为全球其他医疗中心提升治疗效果提供重要参考。”
“当你能为患者缓解这些震颤时,那种感觉真的令人难以置信,对于那些多年无法唱歌、公开演讲、书写,甚至无法用杯子喝水的患者来说,能够重新做这些事情就像收到了一份礼物——我们在一个又一个案例中亲眼见证了这一点,”Cosgrove教授补充道。
研究第一作者、布莱根医院神经外科Melissa Chua博士表示,“看到这项治疗对患者生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正是促使我投身这项研究的动力,能够获得如此有力的验证,并朝着未来更加精准和个体化的治疗方向迈进,这令人非常振奋。”
点击左侧二维码
进入风向标专栏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