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1日发布 | 2717阅读

【中国声音】张剑宁教授团队:全球缺血性卒中负担最新趋势发布

张剑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

刘佳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达人收藏

近期,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张剑宁教授团队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 Medicine发表了题为Epidemiology and Future Trend Predictions of Ischemic Stroke Based on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1990–2021的研究成果,系统解析了过去30年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疾病负担的时空演变规律、风险因素分布及未来15年的趋势预测。研究覆盖性别、年龄、国家收入水平、社会人口发展指数(SDI)等维度,并结合ARIMA与BAPC模型开展双重预测,为全球中风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流行病学支撑

https://doi.org/10.1038/s43856-025-00939-y


缺血性卒中:30年全球负担未减,形势依旧严峻

研究显示,2021年全球缺血性卒中患病人数达6990万,新增发病780万例,死亡360万例,致残调整生命年(DALYs)高达7040万。尽管自1990年以来标准化患病率、死亡率及DALY率均有所下降,但由于全球人口老龄化与基数增长,卒中总负担仍持续上升。从疾病类型构成看,缺血性卒中在所有脑卒中类型中占比稳步上升:1990年为68.32%,到2021年已达73.33%,是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脑卒中类型。


图1:全球疾病负担总体情况:2021年全球缺血性卒中患病人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和DALYs达历史高位,提示卒中总负担仍在持续攀升。


全球视角:高收入国家率降幅大,中低收入国家总量攀升

研究揭示,不同社会经济水平国家卒中负担呈现显著差异。高收入国家的缺血性卒中标准化死亡率与DALY率最低,低收入国家则负担最重。在国家层面,2021年ASDR(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北马其顿、保加利亚与埃及;最低者为新加坡、波多黎各与以色列。与此同时,SDI指数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关系:SDI值在0.7以下时卒中负担略增,随后快速下降。


图2:SDI与卒中负担关系图:SDI指数与卒中负担呈倒U型关系,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卒中负担越低。


风险因素分布:高血压、高LDL、空气污染为三大主因

在全球范围内,高收缩压(58.0%)、高LDL胆固醇(29.4%)与空气污染(25.8%)是导致DALYs的前三大风险因素。空气污染在低SDI国家的贡献值高达47.4%,而高SDI国家仅为11.1%;男性更易受饮食、烟草、酒精与环境风险影响,而女性则更受高BMI、肾功能损伤与体力活动不足影响。此外,年轻群体(如20-40岁)中肥胖、体力活动少和不健康饮食也日益成为关键诱因。



图3:风险因素贡献比例柱状图:高血压、高LDL胆固醇、空气污染是缺血性卒中最主要的可控风险因素。


趋势预测:2036年全球卒中患病率将持续上升

研究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BAPC)与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RIMA)进行15年负担预测,结果高度一致:2036年,全球IS患病率预计达 912.4/10万(男性) 与 873.5/10万(女性);尽管死亡率与DALY率将有所下降,但因患病人数增加,总负担仍将上升。


图4:BAPC模型2036年预测图:预测显示,2036年卒中患病率将持续上升,提示各国需提前部署防控措施。


“前沿国家”启示:德国、韩国等国家率先达成防控成效

本研究还通过“前沿分析”指出,部分国家或地区在卒中防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代表性国家包括德国、摩纳哥、韩国、尼泊尔、乌干达、南苏丹等,这些国家在自身发展水平下已实现卒中负担最小化,对其他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图5:各国2021年DALY率及“前沿分析”图:德国、韩国、摩纳哥等国家已实现卒中防控的“前沿位置”,值得全球借鉴。


建议与展望:制定更精准的防控策略刻不容缓

研究团队建议,各国应结合本国实际,制定以高危因素管理为核心、符合发展水平的卒中干预策略。针对年轻人群、老年群体、不同性别及区域特征分别施策,将显著提高卒中防控效率。




本研究作为基于GBD2021数据对缺血性卒中负担进行全方位系统分析与预测的工作,填补了高质量全球卒中流行病学研究空白,并为制定《健康中国2030》《全球卒中防控目标》等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持与行动指南。



本研究由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完成。


通讯作者简介


张剑宁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

● 神经外科医学部主任,专业技术少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担任中国医促会神经损伤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解放军医学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10余种期刊编委

● 主持军队后勤科研重大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首都特色项目等研究课题20余项

●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13项科技成果

● 2014年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学术成就奖,2020年被评为全国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2022年获人民名医·卓越建树

● 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军队优秀专业技术干部一类特殊津贴

● 擅长采用显微外科、神经导航等微侵袭手术治疗脑干肿瘤、颅颈区畸形、海绵窦内肿瘤、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颅底肿瘤及脊髓内肿瘤等疑难复杂疾病


第一作者简介


刘佳雨 主治医师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 医学博士、博士后,师从张剑宁教授

●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 · 主治医师

● 解放军总医院 · 青年新秀人才

●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家委员会 · 理事 · 青年委员

●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博士智库工作委员会 · 委员

● 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解放军总医院创新研究孵化课题等项

●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等项目

● 已发表国内外期刊学术论文47篇,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4篇,累计影响因子147分

● 主编《跨学科视角下的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从基础到临床》,参译《神经外科手术技巧》、《功能神经外科与神经调控》等著作

● 担任包括The Innovation Medicine、Journal of Neurorestoratology、Aging、Cancer Medicine、World Neurosurgery等多个国内外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职务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