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1日发布 | 126阅读
功能-运动障碍性疾病

【神外早8点 手术有新译】STN-DBS术后难治性肌张力障碍行GPi-DBS补救治疗一例

脑医汇

达人收藏


Location(地点)

Team(手术团队)


美国俄亥俄州/俄亥俄州立大学医院


Patient(患者)

Background(手术背景)


● 肌张力障碍是一组以持续、重复肌肉收缩为特征的运动障碍,可导致震颤、异常姿势以及协调运动困难。对于药物难治性肌张力障碍,最常见的手术干预是神经调控或脑深部电刺激(DBS)。传统上,治疗帕金森病(PD)相关肌张力障碍的首选神经调控靶点是苍白球内侧部(GPi),近年来丘脑底核(STN)也逐渐成为常用的靶点。多项研究已报道,在GPi-DBS术后出现难治性肌张力障碍时,可通过STN-DBS进行补救,但尚无研究描述过STN-DBS术后难治性肌张力障碍可通过GPi-DBS进行补救的情况。

● 患者为42岁男性,29岁时出现PD首发症状——左手静止性震颤,13年后,因左臂及左腿肌张力障碍导致步态及手部精细动作困难。病程第7年,因明显的运动波动、异动症以及对左旋多巴无效的震颤,接受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植入术。术前用药方案为:卡比多巴-左旋多巴25-100 mg,每日3次,每次3片;普拉克索1.5 mg,每日3次;恩他卡朋200 mg,每日3次;睡前加用息宁控释片 50-200 mg 1片。根据患者回顾及病历记录,当时患者最迫切希望解决的是运动波动和震颤,并期望减少多巴胺能药物用量。就现有资料来看,选择STN作为靶点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合理的。

● 最初,患者对STN-DBS反应极佳:异动症显著减少,震颤被抑制,运动波动几乎消失。药物方案随之简化,仅保留卡比多巴-左旋多巴25-100 mg,每日4次,每次2片。由于电极位置略偏内侧,单极刺激无法耐受,故改用双极刺激并优化参数:左侧STN:触点1−/3+,脉宽90 μs,频率130 Hz,幅度2.6 mA;右侧STN:触点10-/9+,脉宽90 μs,频率130 Hz,幅度3.1 mA。随着时间推移,尽管将左旋多巴剂量进一步增加并改用缓释剂型,患者左臂与左腿的肌张力障碍仍持续恶化,运动波动也略有加重。即使将STN-DBS参数优化为:左侧STN:触点1−/3+,脉宽90 μs,频率190 Hz,幅度3.5 mA;右侧STN:触点9−/11+,脉宽90 μs,频率190 Hz,幅度4.0 mA,肌张力障碍仍无明显改善,并伴显著疼痛。口服巴氯芬5 mg亦无效。随后患者接受了8轮肉毒毒素注射,剂量逐步递增,最后一轮在颈部、左臂及左腿共注射600 U。尽管对臂部和颈部的症状有所缓解,但足内翻与足趾卷曲未见明显效果。继而尝试胫神经阻滞:在胫神经旁注射6%酚1 mL,足内翻获得部分改善,但患者出现难以忍受的拇趾麻木,故未再行该注射。肌张力障碍持续显著且致残:足趾卷曲导致剧烈疼痛,足内翻明显影响步态并频繁跌倒,患者无法运动,需拄拐行走。至此,考虑对药物难治性肌张力障碍实施右侧GPi-DBS。


Technique(技术)

Procedure(手术过程)


1.术前准备:患者全麻后,安装Leksell头架,头架固定于立体定向颅骨机器人,并与术中CT配准,再与术前MRI在计划软件中融合。


2.电极植入:为避免损伤原右侧STN导线盘绕处,右侧GPi骨孔较标准位置稍向前移,靠近冠状缝。头皮切口沿原右侧STN纵行切口向前延伸并略向内弯,以适配新骨孔位置。右侧GPi-DBS导线连接至右胸壁新脉冲发生器,原双侧STN导线仍连接至左胸壁原发生器,两套系统完全独立。靶点坐标以连合间径中点为原点X 21.5 mm Y 2.22 mm Z -4.44 mm(图1、2)。


3.术后程控:首次程控时,足趾卷曲在所有测试强度下几乎即刻改善。后续程控借助局部场电位记录发现,触点10的C方向β带能量最高,因此最终参数定为:10C-/壳体+,脉宽60 μs,频率130 Hz,幅度2.5 mA。


图1:术中CT显示新植入的右侧GPi电极。黄色线条为预设轨迹,远端蓝色标记代表电极触点,先前植入的STN电极位于新电极的后方。


图2:术中CT展示新植入的GPi电极。黄色线条为根据预设入点与靶点绘制的DBS电极三维轨迹,三条白线分别代表两根既往STN电极及新GPi电极。



Outcome(结果)

Review(手术复盘)


● 术毕拔管,患者返回病房观察一夜,术后第1日出院。当右侧GPi与右侧STN均关闭时,肌张力障碍严重至痉挛,仅开启STN或仅开启GPi时均有改善,两者同时开启时效果最佳。GPi-DBS植入后,患者已无需任何助行器即可行走,并恢复包括骑自行车在内的日常运动。

● 目前针对STN-DBS术后出现的难治性肌张力障碍,治疗手段十分有限。本病例首次成功证明,采用GPi-DBS可作为补救方案,并进一步显示同时刺激这两个靶点可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更显著地缓解症状。

REF:Ambreen Y, Brandon C, Jordan Z, Dalm B. Rescue globus pallid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llowing refractory dystonia treated with 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llustrative ca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Case Lessons. 2025;10(4):CASE24886. doi:10.3171/CASE24886


点击二维码前往脑医汇-病例夹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二维码前往脑医汇-文献速览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