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前言
神经肿瘤是颅内常见病,主要包括神经上皮肿瘤、脑膜瘤、转移瘤及淋巴瘤等。从483期开始将刊发“第二轮神经肿瘤系列”,与同道共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和交流讨论。
病例简介
患者,女,70岁,因“发现头皮肿物20天”收住我院治疗。
患者约20天前被一不明昆虫叮咬后,发现头皮有一肿块并不断长大,遂来我院就诊。(病史:自诉从年轻的时候该肿块部位就反复流脓。)
查体: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左侧顶部可扪及直径约为5cm质硬暗红色肿块,头皮菲薄但完整,肿物高出皮面约2cm,活动度差,局部头皮无毛发生长。肿物周围可见扩张的静脉(图1白色箭头)。
头颅CT及磁共振增强扫描提示:左侧额颞顶部颅骨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图1)。
图1. 肿块的大体观和影像所见。A:肿物大体所见为直径约为5cm质硬暗红色肿块,头皮菲薄但完整,活动度差,局部头皮无毛发生长。肿物旁可见扩张的静脉(白色箭头所示)。B:CT脑窗显示等密度肿块,同脑组织界限清晰。CT骨窗可见肿物破坏颅骨。D-G为磁共振影像,险种肿物为低T1,略高T2信号,伴有明显不均匀强化。周边颅骨也有异常强化。
诊疗经过
根据病人曾有反复头皮感染的病史,首先考虑感染导致恶性变的头皮肿物,最常见的是头皮的鳞癌和基底细胞癌。但是鳞癌和基底细胞癌通常累及头皮全层,而本病例头皮虽然受累,但是头皮外观完整,可能性不大。通过影像学我们看到颅骨受侵犯,考虑造血系统来源的肿瘤如浆细胞瘤。而造血系统来源的肿瘤往往对化疗药物比较敏感,因此如果病理确认是造血系统来源肿瘤,并非需要全切肿瘤。因此我们计划在术中首先取少量肿瘤组织做术中冰冻快速病理,如考虑造血系统肿瘤,则手术结束,术后进行辅助化疗和放疗。如非造血系统肿瘤,则尽量全切肿瘤并切除受累的头皮,并联合整形外科行转移皮瓣手术。
手术经过:患者于2025-07-07行手术治疗。首先取少量肿物送检术中冰冻病理。回报:梭形细胞肿瘤,首先考虑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基本排除造血细胞来源肿瘤。于是我们行完整的肿瘤切除并与整形外科联合行颅骨病损切除术+皮瓣转移术。术中可见肿物血供丰富,呈豆渣样外观(图2-A),与菲薄的头皮粘连紧密。颅骨为虫蚀样改变。受累的颅骨质地韧,类似软骨的质地。但肿物和硬脑膜分界清晰,硬脑膜完整且质地无改变。术中将肿瘤及受累的皮肤一并切除,周边受累的“软骨样”颅骨一并切除。形成一个直径约6cm的头皮缺损。整形外科在肿物旁近中线处做转移皮瓣,覆盖头皮缺损。供皮区由大腿上取的中厚皮片覆盖(图2-B)。
图2. 术中所见:A:病灶大体观,可见肿物成豆渣样外观,与头皮粘连紧密。B:转移皮瓣示意图。
术后复查头颅磁共振显示肿瘤全切,2周后查验头皮生长良好(图3)
图3. 术后磁共振增强扫描(A-E)及术后2周皮瓣存活状况(F)。磁共振示术区肿块切除局部颅骨缺如(白色虚线)。局部头皮褶皱(为转移皮瓣形成的局部褶皱)(白色箭头)顶部正中头皮变薄(为中厚皮片)(白色星号)。
病理结果
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肉瘤(图4)。
免疫组化:免疫组化:B10-03(2):CK-PAN(-),Ki-67(局灶15%),α-SMA(+),Desmin(+),Caldesmon(-),S100(-),SOX10(-),H3K27me3(+),CD34(-),Bcl-2(+),STAT6(-),SS18-SSX(-),MDM2(弱+),β-catenin(-),SATB2(弱+)。
图4. 肿块病理(HE染色)镜下形态: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侵犯骨组织,见坏死。
术后治疗:预防感染,定期于取皮、植皮区换药,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出院。
拟在供皮区存活后行局部调强放疗。并考虑蒽环类化疗或补做分子检测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
讨论
本病例是一例病理类型较为少见的侵犯头皮和颅骨肿瘤。关于本病例我们探讨如下内容:
1
关于头皮和颅骨恶性的鉴别诊断
2
关于本病例的病理类型
平滑肌肉瘤是一种起源于平滑肌的侵袭性肿瘤,是肉瘤最常见的亚型之一[1]。最常受累的部位是腹膜后和子宫,较少见于四肢和躯干,位于颅骨和头皮的则更少见。平滑肌肉瘤仅占头颈部肉瘤的4%[2]。由于平滑肌遍布全身,平滑肌肉瘤可能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头颈部虽然没有大量生理性平滑肌组织,肿瘤可能来源于血管壁上的平滑肌或头皮毛囊的竖毛肌。本病例肿瘤标本在形态学和免疫组化(α-SMA[smooth muscle actin,仅表达于平滑肌]和Desmin[在平滑肌和骨骼肌中均有表达])均满足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标准。
3
本病例的手术方式
由于平滑肌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本病例应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完整地切除肿瘤。虽然患者的头皮表面是完整的,但是头皮菲薄,无法在切除肿瘤后保留头皮的完整性,因此本例手术应切除受累的头皮。但平滑肌肉瘤甚至大部分肿瘤很少侵犯硬脑膜[3],因此手术中我们不会开放硬脑膜。
我们同整形外科合作,切除肿瘤表面及侵犯颅骨表面的头皮,做临近的头皮的转移皮瓣,头皮供皮区通过大腿中厚皮片移植。术中注意移植的皮片和大腿供皮区应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上面衬以干燥的酒精敷料(不要用聚维酮碘)。一周后换药,可用聚维酮碘消毒。为保持转移皮瓣血供,转移皮瓣转角处会皮肤褶皱(整形外科称之为“猫耳朵”)在数周后有可自行平复,如有必要可以二期成形手术。
4
本病例的下一步辅助治疗
放疗对高级别和低级别软组织肉瘤(包括平滑肌肉瘤)均可能获益,但高级别肿瘤能获得更大程度的益处。
平滑肌肉瘤被认为对化疗中度敏感[4]。目前尚无针对转移性平滑肌肉瘤的标准化一线化疗方案。荟萃分析表明化疗方案在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唯一活性成分为多柔比星(一种蒽环类化疗药物)。现行指南建议,对于直径超过5厘米的高级别或中级别软组织肉瘤患者,可考虑使用多柔比星和异环磷酰胺为基础的辅助化疗(类别2B,NCCN版本4.2019)。
多种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索拉非尼、苏尼替尼、帕唑帕尼、凡德他尼、DC-101和TNP-470,在小鼠模型中显示出抗肉瘤活性。这些药物中仅有少数在1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临床活性。[5]
5
本病例同反复头皮感染和昆虫叮咬的关系
肿瘤常与局部创伤、慢性刺激有关,部分病例在既往有反复局部炎症或感染史的背景下出现[6]。反复头皮化脓性感染与平滑肌肉瘤之间直接关联的研究仍较为缺乏。需要注意的是反复头皮感染后突发增大的肿块,虽然可能与慢性炎症的恶性变有关,但应该和“炎症性平滑肌肉瘤”(inflammatory leiomyosarcoma)相鉴别。后者是一种缓慢生长的肉瘤,通常预后较好[7]。
虽然已有文献报道了昆虫叮咬与一些特定类型肿瘤(如间充质性肿瘤、皮肤纤维瘤、Kaposi肉瘤等)的相关性,但对于平滑肌肉瘤与昆虫叮咬之间的确切关系,目前文献中尚无明确报道或直接证据。本病例可能是在昆虫叮咬引起患者注意到头皮下的肿块并就诊求医,昆虫叮咬和肿瘤可能并非具有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往期回顾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