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6日发布 | 632阅读
神外
神介
神内
培训班
神外进修合集

【招生】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脑血运重建中心临床研究高级研修班8月招生已启动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独一无二的科研“速成班”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科学研究就像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脑血运重建中心临床研究高级研修班,也是在“钻厚木板”。我们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成班,而是独一无二的钻厚木板的“速成班”。





招生目的

承担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的职责,帮助各级医院神经介入的医生掌握相应的临床试验与研究技能,以推动医院临床科研的发展。





“高规格”的临床科研团队

在这里,有国内知名的神经介入临床科研团队,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及北京市、国家卫健委、工信部等多项课题支持。每年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余篇,包括JAMA、JAMA Neurology、Neur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近3年获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若干,在国内外神经介入临床科研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团队建立了完备的临床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临床数据库、生物样本库、临床影像Core Lab和随访系统,实现了全病种、全流程覆盖,并获得工信部医学人工智能数据库创新任务。





实战训练 深度参与

本研修项目依托宣武医院脑血运重建中心强大的临床与基础科研平台,配备了覆盖临床科研与基础科研全链条的导师团队,导师既有长期从事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研究专家,也有深耕机制性基础研究的学术骨干。学员在培训期间,不仅能够系统学习临床研究设计、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与论文写作等规范化科研技能,更有机会直接参与我院正在开展的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全程融入从研究设计、病例收集、数据整理与分析到论文撰写、成果发表的完整科研流程,在真实的临床研究环境中提升科研实践能力,为今后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按需定制化”的培训方案——针对于不同层级、不同需求的医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为满足全国各级医院医生在科研领域上的不同需求,学员可根据自身需求申请不同分级的培训,通过全程参与临床研究项目,并在导师指导下不断实践,助力学员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

类别

入门

基础

进阶

高级

目标

中文核心论文的撰写与投稿

英文SCI的撰写与投稿

观察性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临床研究体系的构建

准入标准

论文写作零基础

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经历或SCI写作经验

SCI发表经历

SCI发表经历+熟悉常见的临床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基于一个中文论文项目,完成简单的数据分析、中文论文的撰写、投稿等

基于一个SCI项目,完成英文文献检索和阅读、数据分析、文章写作等基本功训练

结合学员的兴趣和CRC现有资源,完成一个临床试验与研究项目的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作为一个长期项目,在完成进修后继续推进伦理申报、研究注册、课题申报、研究实施、文章发表等环节,但是以上内容可通过参与多个不同阶段的项目进行训练

了解研究平台的配置和团队的建立,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组织实施。按需,可进一步了解临基结合或转化研究等体系的建立

组织形式

1.科研导师整体负责教学方案的设计和组织。由具体的教学导师负责实施

2.导师提供具体的研究项目(亦可自行设计),学员参与实施,而不参与设计

1.科研导师整体负责教学方案的设计和组织。由具体的教学导师负责实施

2.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并实施项目

科研导师团队带领下,参观、交流为主,参与部分项目的设计实施

考核指标

完成主要内容,并独立发表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完成主要内容,并独立发表1篇英文SCI

完成主要内容,并独立完成1项临床研究设计及实施前流程,发表1篇英文SCI

完成主要内容,并参与1项项目管理实施,视情况完成研究设计或英文SCI发表






“项目情景化”的培训模式

培训将采用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的模式,即导师通过具体的科研项目进行带教

同时精选公开课内容,开展实战为主的小班,针对不同层级的内容进行统一培训

按需邀请方法学专家统一答疑

讲课1次/2周(课题相关)





“多元化全方位”的导师团队

根据学员申报的学习内容,匹配相应级别和研究特长的科研导师,由科研导师根据学员情况设计个性化项目。科研导师提供专业性指导;教学导师在项目的设计、实施和分析过程中提供专业带教;顾问组从统计学等专业角度为科研教学提供支持,全面覆盖科研学习的内容。


科研导师代表


焦力群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介入放射科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战略发展部长。兼任宣武医院济南医院院长、《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主编、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委、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主委、第六届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国医药教育学会脑卒中血运重建专业委员会主委等。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46篇,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179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21篇(影响因子1064分),三篇大型多中心临床研究文章发表在顶级期刊JAMA杂志。



马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Yasargil显微外科训练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擅长各种颅内、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等多种治疗方式,在慢性闭塞性脑血管病的复合手术治疗以及烟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主持科技创新2030重大课题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曾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运重建微创技术体系研究》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科技支撑计划《数字化脑血流储备功能诊断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JAMA等SCI论文50余篇,主编主译著作4部,国家专利4项。



王亚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卒中血运重建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内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多中心大样本队列研究—CRTICAS,先后发表10余篇SCI文章,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椎动脉狭窄的治疗经验,发表在权威的JACC杂志。



高鹏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北京市科技新星,医学博士,国家教育部公派留学生,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联合培养博士。对各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手术和介入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包括颅内外动脉支架、颈动脉内膜切除和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等,迄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余篇,包括JAMA、Neurology、Stroke、JCBFM和Neurosurgery等。参编参议著作各一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新星计划、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课题、北京市科技委员会计划课题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培育基金项目各一项。荣获首都医科大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参与国家“十二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运重建微创技术体系研究》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化脑血流储备功能诊断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急性卒中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卒中血运重建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



杨斌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在凌锋教授指导下完成博士后研究。临床擅长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及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参与国家及省级课题8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主编及译著各1部,执笔专家共识1项。兼任北京市神经内科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

教学导师代表


王韬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副教授,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致力于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和烟雾病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介入及复合手术的诊疗。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科技智库青年人才,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专家库入库专家,首都医科大学优秀青年人才。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AMA、Stroke、Ageing Research Review, Aging and Disease、SVN、JNIS、Cochrane Review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参编书籍2部,获得专利授权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9项课题。《Brain Circulation》和《中国脑血管病杂志》青年编委。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青年医师分会理事,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卒中血运重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志愿医生。



徐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副研究员,天津医科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教学以及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工作。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各1项,入选北京市医管中心“青苗”计划、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项目等人才计划。近年以第一/共一/通讯作者身份在Blood、MedComm、J Neurosurg、JTH、J Neuroinflamm、JAHA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0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200分。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2完成人)。




白雪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迄今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20余篇,参与发表SCI文章30余篇,参与5项Cochrane系统评价;参编书籍1部,同时担任多个SCI杂志审稿工作,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擅长临床研究和系统评价数据挖掘,选题和设计。




金家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住院医师,主要从事脑卒中血栓形成及免疫调控机制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0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7.6,单篇10分以上文章3篇,累计影响因子118.6,篇均影响因子>10(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国家博新计划、首都医科大学卓越博士后项目等课题五项,在研经费超100万。

合作方法学团队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循证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成果落地 国际发表

自2023年第一届招生开始,多位学员在完成其首篇科研工作,成功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urgery》与《Stroke》、等国际权威神经科学期刊,标志着培养体系的科学性与实践有效性,为推动神经介入领域的多中心协作与临床研究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招生细则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脑血运重建中心临床研究

高级研修班(6个月)工作安排

• 与科研导师对接后,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

• 以科研医生的身份参与临床研究

• 按照设定的培训计划,定期在组会上汇报项目进展

• 定期参加导师安排的公开课课程

• 每年3、9月份招生,每次招3人

招生条件

• 资质:硕士及以上,年资不限(无执业医师限制)

• 专业: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介入放射科、血管外科、神经影像方向等

• 医院级别:原则上二级甲等以上医院

• 有知名专家和教授推荐者优先

培训证书

培训合格后,将获得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颁发的结业证书、脑血运重建中心及《中国脑血管病杂志》颁发的培训证书

报名方式

2025年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脑血运重建中心临床研究高级研修班招生已经开启,因招生名额有限,仅作两个月公开招募,截止到2025年7月31日前,择优录取,先到先得。


请有兴趣的医生电话联系刘老师(18611785384),微信号同手机号。

如果你正面临着科研知识的不足、创新思维的缺乏等困境,想要成功破局,那就以“钻厚木板”的特质,深挖自己的创新潜力且坚守科学精神。除此,别无他途。此途,我们在宣武等你!


点击二维码,前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脑血运重建中心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