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炙热的夏季阳光下,突然感到头晕乏力、精神不振,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我中暑了”。然而,这可能是更为危险的“热中风”发出的警报。很多人对热中风并不了解,常常将其与中暑混淆,从而延误了最佳的处理时机。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科普一下热中风的相关知识。

“热中风”是指在高温天气(气温超过32℃)下出现的卒中(中风)事件,属于脑血管疾病的季节性表现。从发病机制来看,“热中风”主要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其中缺血性卒中占大多数。
其发生与三大机制密切相关:
血液黏稠度增加:高温出汗导致体液丢失,血液浓缩,容易形成血栓。
血压波动剧烈:温差变化使血管反复收缩扩张,增加血管破裂风险。
血流动力学改变:高温时皮肤血管扩张,脑部血流相对减少。
识别“热中风”的关键在于把握其突发性和局灶性神经损伤两大特征。可以根据“中风120”口诀快速判断“热中风”:
1(看一张脸):观察面部是否对称,有无口角歪斜。
2(查两只胳膊):平行举起双臂,是否有一侧下垂。
0(聆听语言):是否言语含糊,表达困难或理解障碍。
“热中风”与中暑的鉴别至关重要。中暑者主要表现为脸红、高热(体温可达40℃)、出汗减少甚至无汗,严重时昏迷,但无特定偏侧症状。而“热中风”患者体温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关键在于存在不对称的神经功能缺损。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偏侧肢体无力等症状时,切勿简单归因为中暑,以免延误救治。

1.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患者,他们的血管条件本身就比较差,高温环境会进一步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2.老年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逐渐衰退,脑血管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硬化、狭窄等问题,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发生“热中风”。
3.特殊行为模式人群:包括长期在太阳直射下进行户外活动者,以及因怕风而完全避免使用降温设备者。这两种极端行为都可能导致脱水风险上升。
4.不良生活习惯者: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等习惯会显著增加“热中风”风险。
“热中风”急救:与时间赛跑
发现疑似“热中风”患者时:
1.保持冷静,观察患者有无意识,并按照“中风120”口诀快速评估症状
2.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清晰传达两个关键信息
这两个关键信息为怀疑患者中风和症状开始的具体时间,这个时间点对决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急救医生会根据它判断是否在溶栓时间窗内。
3.等待救护车期间的科学照护
让患者平卧,头部稍微抬高并偏向一侧,这种体位可防止呕吐物误吸;
解开领口、腰带等紧身衣物;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声光刺激;
切忌给患者喂食、喂水或任何药物。
一旦发生“热中风”,急救处理的速度与正确性直接决定患者的生存几率和后遗症的严重程度。不同于一般急症,脑卒中的救治有严格的“时间窗”概念,特别是缺血性“热中风”,黄金救治时间窗仅为发病后4.5-6小时。在这段时间内接受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治疗,可显著降低致残率。

合理调节室内温度:夏季室内温度应控制在 26℃左右,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使用空调时,注意不要让室内外温差过大,以免进出时因温度骤变引起身体不适。
及时补充水分: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可以适当饮用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降低血液黏稠度。
科学安排作息:夏季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尽量不要在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之间外出,如需外出,要做好防晒措施,如戴帽子、打遮阳伞、涂抹防晒霜等。
坚持健康饮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的食物。同时,要控制盐的摄入量,避免血压升高。
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适当进行运动: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大量出汗导致身体脱水。
热中风虽然凶险,但只要我们了解其成因、识别高危人群、掌握症状和急救方法,并做好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其发生的风险。让我们在享受夏日美好的同时,时刻关注自身健康,远离热中风的威胁。
免责声明:科普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图源:网络

如您想要了解更多卒中相关问题,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脑医咨询助手并备注疾病名称进入病友群交流:18621705623(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