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持续上升[1]。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cSDH发病率预计将进一步攀升,这迫切需要创新治疗方案以降低相关致残率和死亡率[2,3]。已知抗栓(AT)药物治疗是cSDH的重要风险因素[4]。对于正在接受抗凝(AC)或抗血小板(AP)治疗的患者,术后常因担忧血肿复发而暂停用药[5]。但许多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若长期停用AT药物,可能面临严重并发症风险——例如房颤患者连续停药≥7天会显著增加全因死亡率、卒中及心肌梗死风险[6]。
目前关于cSDH治疗后安全重启AT药物的时机尚未形成医学共识。加拿大一项针对神经外科医师与卒中神经科医师的调研显示:36%的医师选择术后1周内为高风险患者重启AC,44%选择术后1-4周,另有19%坚持术后4周才恢复用药[7]。脑膜中动脉栓塞术(MMAE)作为cSDH的新型治疗手段,被认为特别适合需要早期重启AT治疗的患者[8],但相关疗效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旨在评估MMAE术后、在cSDH完全吸收前重启AT治疗,是否会影响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与临床转归。
2025年4月来自美国的Matthew B. Potts等在NEUROSURGERY上公布了一项一级创伤中心开展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旨在评估脑膜中动脉栓塞术(MMAE)后,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完全吸收前重启抗栓(AT)治疗对影像学及临床转归的影响。
纳入标准为2018年1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期间在本机构接受脑膜中动脉栓塞术(MMAE)且完成≥20天随访(含至少一次影像学复查)的所有患者。所有MMAE均采用颗粒栓塞(particle
embolization)技术。抗栓(AT)组定义为MMAE术后至影像学血肿吸收前重启治疗剂量AT药物的患者,而血肿吸收后重启AT药物者(n=1)归入非AT组。
主要观察终点为末次随访CT显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完全吸收。随访时长定义为:未吸收者从MMAE至末次影像检查的时间,已吸收者至血肿影像学清除的时间。其他结局变量包括再手术率、复发时间、再手术间隔、随访时长、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血肿深度及中线移位程度,以及死亡率。复发定义为CT显示血肿体积较前次检查显著增大(经放射科报告确认)。
研究纳入了111例接受脑膜中动脉栓塞术(MMAE)的患者,中位年龄73岁,其中女性占27.9%,白种人占80.6%。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46例患者(41.4%)实现了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完全吸收,11例患者(9.9%)在MMAE术后接受了再次手术。cSDH的中位厚度为14.0毫米,中位中线移位为3.0毫米。32例患者(28.8%)在血肿吸收前重启抗栓(AT)治疗,中位重启时间为术后35.5天。
研究发现,AT治疗组患者的血肿吸收率显著低于非AT组(21.9% vs 49.4%,比值比=0.2872,95%置信区间=0.1113-0.7404,P=0.0103),但两组在再手术率和残留症状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单变量分析显示,术后30天内或30天后重启AT治疗对结局指标均无显著影响。此外,单纯抗血小板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患者的主要结局相似。
最终作者认为,在cSDH完全吸收前重启AT治疗与较低的血肿吸收率相关,但不影响再手术需求和症状残留。本研究结果支持对MMAE术后需要AT治疗的患者采取谨慎的重启策略。
Neurosurgery
. 2025 Apr 1;96(4):901-907. doi: 10.1227/neu.0000000000003176. Epub 2024 Sep 20.
Safety of Postembolization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fter Middle Meningeal Artery Embolization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脑医汇获授权转载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