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地点)
Team(手术团队)
Patient(患者)
Background(手术背景)
● 神经鞘瘤是起源于雪旺细胞的良性WHO 1级周围神经系统肿瘤。其中,视神经鞘瘤(ONSS)极为罕见。
● 患者为36岁女性,于2023年9月因左眼视力下降加重前往眼科就诊。检查发现左眼视力为0.1,且视盘苍白,初步怀疑为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还报告了左侧头痛。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但其他检查结果均无异常。患者近期刚刚分娩,且个人及家族均无神经、遗传或恶性疾病的病史。初始MRI检查显示左视神经长段T2-FLAIR信号增强,未发现其他炎症性病变或脑实质异常。初步诊断为视神经炎,患者被转诊至神经内科。在排除感染后,开始使用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每天1000毫克,持续5天)。患者报告视力仅有轻微主观改善,出院时视力提高到0.4。
● 2024年7月的随访MRI显示,在视交叉前区左视神经旁出现一个新的囊性病变,大小约为8×8毫米。与之前的影像学检查相比,该病变显著增大。多学科神经肿瘤团队决定通过左侧翼点入路进行切除。术前,患者的右眼视力为1.0,左眼视力为0.05。
● 术前MRI显示,在视交叉前区左视神经下方存在一个脑脊液信号强度的囊性病变(8×8毫米),该病变将视神经向上方推移。与之前的影像学检查相比,视神经出现萎缩(图1A-D)。
图1:A-D:术前MRI图像显示了一个囊性占位性病变,大小为8×8毫米,位于视交叉前区左视神经下方相邻位置。橙色箭头指示病变位置。E-H:术后MRI图像,显示病变已被完全切除。橙色箭头指示病变缺失的位置。
Technique(技术)
Procedure(手术过程)
1.术前准备:患者采取仰卧位,头部向对侧旋转45°并轻度伸展,以减少额叶的牵拉。
2.手术入路:在发际线后方作一弧形切口,切口从颧弓向上延伸至冠状缝。翼点入路暴露了额叶和颞叶。磨平蝶骨翼以改善基底池的视野并减少牵拉。
3.肿瘤暴露与切除:分离外侧裂,暴露颈动脉池和视神经颈动脉三角,识别出视神经、颈内动脉(ICA)和大脑前动脉。打开视交叉池,显示出受压的视交叉前视神经。行前床突切除术,以改善视神经颈动脉的暴露和减压。解剖延伸至眶尖,打开镰状韧带,进一步暴露视神经,确认肿瘤位于视神经鞘内。肿瘤为灰黄色、质地不均的肿块,与视神经粘连(图2)。病变被完全切除。
图2:术中显微镜下的图像。ON=视神经;T=肿瘤。
4.病理学检查:切除的标本由多块灰褐色、半透明的组织碎片组成,总体积为1.7厘米。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为一个有包膜的肿块,包含少细胞性和多细胞性区域。多细胞性区域含有呈交错排列的梭形细胞,局部呈栅栏状排列,细胞核呈尖形。Antoni A区域细胞密集,而Antoni B区域呈黏液样,细胞稀少,并有退行性变化。未观察到异型性有丝分裂活动、坏死或细胞增殖增加。S100染色呈弥漫性阳性,符合良性神经鞘瘤的特征,MIB-1(Ki-67)增殖指数小于5%。综合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WHO 1级神经鞘瘤(图3)。
图3:A和B:显微照片显示多细胞性的Antoni A区域和少细胞性的Antoni B区域。C:S100染色呈阳性。D:MIB-1染色显示增殖率低。
Outcome(结果)
Review(手术复盘)
● 术后实现了肿瘤的完全切除,未出现并发症,但视力进一步恶化,仅能感知手部运动。
● 这例罕见的眶外型视神经鞘瘤(ONSS)病例突显了这类肿瘤在诊断上的挑战以及其独特的生物学起源。尽管视神经中缺乏雪旺细胞,但肿瘤仍然能够形成,这可能源于异位的雪旺细胞、视神经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或者间充质细胞的分化。进一步的记录和分析对于增进对其的理解、提高诊断准确性以及完善手术和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能会改善患者的视力预后。
REF:Rudd G, Aftahy AK, Meyer B, Wostrack M. Optic nerve sheath schwannoma: illustrative ca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Case Lessons. 2025;9(26):CASE25156. doi:10.3171/CASE25156
点击二维码前往脑医汇-病例夹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二维码前往脑医汇-文献速览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