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发布 | 105阅读

《惊呆了!老年常见的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全揭秘,快为爸妈收藏!》

岑波

武汉脑科医院

达人收藏

慢性硬膜下血肿

作者:岑波


一种常见老年病的诊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是血液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缓慢积聚形成的血肿,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伴有脑萎缩者),常由轻微头部外伤(甚至患者可能遗忘)引起。其诊治要点如下:


01
临床表现(多样,易被忽视)
01
 隐匿起病

外伤史常轻微或不明显,症状常在数周至数月内逐渐出现

02
常见症状

头痛(最常见,进行性加重)认知功能下降: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易误诊为痴呆)

肢体无力:偏瘫或单肢无力(血肿对侧)

意识障碍:嗜睡、昏睡甚至昏迷(严重时)

语言障碍:失语;步态不稳:平衡障碍;癫痫发作,恶心呕吐。


02
诊断
1

影像学检查(金标准)

头颅CT平扫:典型表现: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或半月形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影(急性期可为高密度,慢性期多为低密度)。可清晰显示血肿范围、占位效应(中线移位、脑室受压)。

头颅MRI:更敏感,尤其对等密度血肿(CT难以分辨时)。

T1WI:多为低或等信号;

T2WI:多为高信号。可显示血肿分隔、包膜形成。

2
鉴别诊断


   * 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 脑梗死

   * 脑肿瘤

   * 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

   * 正常压力脑积水



03
治疗原则

大多数有症状或占位效应明显的CSDH需要手术治疗;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小血肿可尝试保守治疗,但需密切随访。

01
 手术治疗(首选)

钻孔引流术:最常用、创伤小、效果佳。在血肿最厚处钻1-2个小孔,置入引流管冲洗并引流血肿液。优点:局麻或全麻均可,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关键:术后充分引流(头低位或平卧引流)、患侧卧位促进脑组织复位。

开颅血肿清除术:

* 适用于:血肿有厚包膜或分隔、内容物粘稠(如机化血肿)、钻孔引流失败或复发者。

* 创伤较大,需全麻。

02
保守治疗(适用于)

* 血肿量小(厚度<10mm,中线移位<5mm)

* 无症状或症状极轻微

* 高龄、基础疾病多、手术风险极高者

方法:密切观察:定期复查头颅CT(如1-2周后),监测血肿变化及神经功能。

药物:

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可能减轻包膜炎症反应,促进吸收(证据级别有争议,需权衡副作用)。

抗癫痫药:预防癫痫发作(尤其幕上血肿)。

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药: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需医生评估心脑血管风险)。

03
围手术期管理

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术前需停用(时间根据药物类型及出血风险决定),术后恢复用药时机需个体化评估。

控制血压:避免过高或过低。

防治并发症:

颅内积气:术后引流充分、避免过度负压吸引。

癫痫: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张力性气颅:紧急处理。

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必要时抗生素。

血肿复发:最常见并发症(5%-30%)

高危因素包括:高龄、抗凝治疗、脑萎缩明显、血肿有分隔、术后未充分膨胀。


04
预后

总体良好:大多数患者(尤其是及时手术者)神经功能可显著改善或完全恢复。

影响预后的因素:术前神经功能状态(昏迷者差)年龄(高龄者差)基础疾病(严重心、肺、肾疾病差)血肿特点(巨大、有分隔、双侧者差)并发症(如感染、癫痫)复发(需再次处理)


05
要点总结

1. 警惕老年人轻微头伤后的认知/行为变化,勿轻易归因于“老年痴呆”。

2. 头颅CT是首选筛查,MRI对疑难病例价值高。

3. 钻孔引流是安全有效的标准手术方式,术后充分引流和脑复张是关键。

4. 严格管理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5. 复发较常见,术后需定期影像学随访(尤其术后1-2月)。

6. 个体化治疗决策:需综合考虑症状、血肿特点、年龄、全身状况及患者/家属意愿。

早发现、早诊断、适时手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如果您或家人有相关症状,请务必及时到神经外科就诊。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