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18日,东方脑血管病会议2025(OCIN 2025)暨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学术年会在中国上海召开。同时,OCIN 2025牵手世界神经介入大会(WLNC)联合办会,共同打造全球化脑血管病和神经介入交流的顶级盛宴。脑医汇-神介资讯在本届大会期间邀请多位国内外神介领域专家接受采访,采访报道将发布在神介资讯OCIN特别栏目。本期为大家带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张永巍教授的采访报道,欢迎各位同道阅读,分享!
脑医汇-神介资讯:张教授您好,本届WLNC&OCIN联合大会成功召开,此次WLNC与OCIN再度携手,涌现出很多创新手术和理念,对于这些新的东西,您有怎样的心得体会?
张永巍 教授
今年WLNC与OCIN联合举办会议。自首届东方会以来,OCIN始终以“交流、合作、规范、创新”为宗旨,积极鼓励并推动创新;WLNC作为展示全球精湛手术技艺的平台,已第三次在中国举办会议,且OCIN主席刘建民主任现任WLNC执委。
WLNC与OCIN联合办会的原因在于,OCIN旨在让中国医生了解全球最新进展,同时将中国创新技术与产品推向世界,而创新既是OCIN的灵魂,也是WLNC的技术创新宗旨,二者理念高度契合。例如,本届WLNC首秀了经血管大型微导管硬膜下血肿的引流术,此前也曾展示过Fastunnel®等中国原创产品。创新是WLNC与OCIN贯穿始终的核心宗旨,会议中病例在技术选择、材料应用及新技术实践等方面均具探讨价值,能为业界提供灵感与启发。
事实上,中国医生不乏病例与创新能力。然而,当前亟待深入思考的是如何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当下,我国在神经介入领域成果渐显,除Fastunnel®外,药物洗脱颅内支架、颅内专用OCT等技术已与国际同步发展。以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为例,栓塞结合引流的技术(MAGIC-MT已发表相关成果),早在近20年前就已应用于临床,只是当时未充分证明其疗效。如今,神经介入技术正从传统的血管疾病(如动脉瘤、脑梗死)治疗领域,向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拓展创新,如创伤性脑血管病、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研究等。
未来,我们应聚焦于研发具有突破性、对临床有实际价值且能真正造福患者的创新技术与器具,这也是OCIN多年来持续积淀与推动的重要方向。
脑医汇-神介资讯:本次会议上,发布和更新了一系列MT临床研究进展,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些MT研究的进展情况和意义?
张永巍 教授
MT系列研究是在OCIN协作组框架下开展的研究,该协作组由国内从事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的专业人士组成且具备一定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研究从过去全部由长海医院组织牵头,发展到推动协作组内骨干单位如陈文伙教授、彭亚教授等成员共同主导重要研究的开展,例如陈文伙教授与杨鹏飞院长、美国任泽光教授作为PI开展的轻型卒中血栓治疗临床研究,彭亚教授和刘建民主任作为PI的针对颅内狭窄性大血管闭塞取栓治疗的ICAS-LVO-MT研究,以及协作组自己牵头的关于24小时到72小时之间大血管闭塞且影像符合标准患者能否取栓的研究等针对急性卒中不同靶点、疾病类型的探索。同时,MT系列研究从过去血栓研究起家,如今已拓展到更多领域,如基于协作组发表的MAGIC-MT研究,正在进行的关于急性硬膜外血肿栓塞治疗的AEDH-MT研究、针对小型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PARAT-MT RCT研究以及ICAS-MT颅内狭窄研究等均在推进当中。加上即将启动入组患者的AVM-MT研究,未来MT系列研究将临床研究方法学与组织管理模式拓展至全脑血管病领域,针对领域内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OCIN协作组由国内有志于临床研究的同道自发组成,刘主任带领团队致力于打造公平、开放、共享的研究创新平台,推动中国神经介入医生开展符合国际惯例的标准化临床研究项目。协作组设立独立核心影像实验室,其影像学判读结果准确性获广泛认可,曾为IRIS研究等提供国际判读服务。随着系列研究持续推进,OCIN协作组在国际卒中研究领域的认可度与信任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协作组未来还希望孵化更多具备长海医院同等临床研究能力的单位,针对临床热点问题开展科学可信的研究项目。
本人从事神经介入事业已25年有余,初期专注于掌握治疗技术以服务患者、积累临床经验,而将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观点或共识需依托研究。当前中国神经介入技术向基层普及,一方面需规范技术推广,另一方面需通过研究验证基层患者能否从规范技术中获益——传统认知未必完全正确,例如ENCHANTED研究颠覆了“血栓开通后应降低血压以减少出血”的固有观点,证实过度降压预后更差,进而推动ENCHANTED-3/MT研究开展,凸显了研究对修正认知、验证观点的重要性。
从技术创新与经验积累迈向研究创新与发展是必然趋势。2020年至今,中国在国际四大顶级期刊发表的大型RCT研究成果数量显著增长,研究数量与质量均获国际同行高度认可,中国方案在国际卒中研究舞台上的影响力持续增强,这是中国卒中研究领域的重要进步与骄傲。
脑医汇-神介资讯:我们了解到刘建民主任、陈文伙主任计划未来将领衔开展“专家远程指导下基层医院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您认为该研究对推动基层医院的规范化取栓等有哪些方面的价值?
张永巍 教授
在互联网与AI时代,技术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救治更多患者、提升疗效,而非成为伤害患者的手段,因此刘建民主任自2001年起便强调东方会培训需在规范基础上创新。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快速下沉至基层,提升基层医生技术能力与操作规范性尤为迫切——取栓等技术具有严格时效性,无法依赖长距离转运,且不规范操作可能使技术偏离救治初衷。
借助互联网技术可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远程指导,例如脑医汇LINK系统的逐步迭代,已实现医联体内远程权限全开放。有经验的医生通过手机即可实时查看基层医院手术操作情况,及时提示注意事项、规避风险。若更多高年资医生及高水平医院参与此类远程指导项目,每位医生对接4-5家基层单位,将推动基层治疗技术与方案选择更趋合理,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患者获益。从理论上讲,这种指导模式将为病人带来更优的治疗结果。
组织临床研究项目虽复杂且尚处论证阶段,但极具价值。以西北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医疗困境为例,远程技术平台可突破地域限制——如宁夏某主任作为区域联盟主席,可通过平台逐级管理地级市、县级医院,发动有经验的医生远程指导下级单位,解决基层手术指导难、急诊响应慢的问题。此类研究的初衷并非证明技术本身优势,而是验证其能否切实惠及患者,其潜在应用价值或远超传统医疗资源投入(如配备直升机),且更具全国推广性。
互联网医疗在卒中领域的应用可打通“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通过远程指导区域网络救治,既能避免各医疗单位成为“孤岛”,保障同质化治疗(如实时把控基层手术质量、弥补操作细节经验不足),又能为未来远程神经介入机器人技术奠定基础。当前需在大数据与远程医疗框架下,科学设计研究方案,充分论证可行性,以推动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创新。
2023年OCIN期间,我们讨论脑医汇LINK系统改进方案时,提出为医联体及基层帮扶单位增加远程查看导管室实时操作的功能,以便在基层单位有需求时可即时上线指导。未来计划将点位分层管理,借鉴“滴滴打车”模式构建医生资源池——当基层单位在取栓等操作中发出呼叫时,池内有空的有经验医生可实时响应,甚至多人远程会诊指导。
在东方脑血管病会议中,我们将AIS论坛架构调整为【OCIN LIVE·十万“伙”急】栏目,其目标是实现取栓手术直播。若为讨论专家开放远程权限,可使其实时查看手术全流程。当前技术层面同步延迟较低,具备可行性。未来若有更多资金推动网络升级及专用技术开发,脑医汇LINK系统有望成为更专业的载体,进一步拓展远程医疗应用前景。
脑医汇-神介资讯:本次大会内容丰富且全面,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本次大会中有哪些变化?
张永巍 教授
OCIN始终秉持将全球神经介入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与理念传播给国内同道的原则,历年主题分享均致力于呈现最新技术、理念与研究成果,并持续改进创新。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例,近年优化论坛设置,细分为进展论坛、重要研究论坛、基础研究论坛与技术论坛,覆盖不同层级医生需求——既有围绕穿刺、通路建立等基础操作的培训课程,也有聚焦热点问题的观点碰撞。
自去年起,OCIN将【OCIN LIVE·十万“伙”急】手术直播纳入AIS主会场,压缩讲者报告时间,增加实战案例讨论。取栓手术作为“遭遇战”,术中情况多变,直播聚焦术者实时决策思路,通过展示手术过程中的判断逻辑与应对策略,引发参会者关于临床决策的深度思考与碰撞。
去年至今年,OCIN在AIS主会场的安排上呈现两大变化:首先,去年以一天半时间持续转播十余台取栓手术并开展热烈讨论;今年受时间限制,将手术直播前置至周三前,主会场则聚焦过去一周疑难病例,通过全流程回顾与剖析进行复盘。此类调整使AIS论坛更注重实战性,主会场议题形成“手术直播—病例复盘—全球前沿研究进展”的三层级内容架构。其次,在临床研究推动方面,OCIN近年持续加强规范化研究方法培训,倡导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助力中国医生提升研究能力与学术兴趣。
此外,OCIN对青年医生越发友好,今年特别设置开放区路演平台,其“海纳百川”,鼓励年轻人展示手术案例与创新思考,为其提供交流与成长的空间。
脑医汇-神介资讯:作为OCIN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您和OCIN共成长,能否谈谈OCIN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神经介入发展?
张永巍 教授
如今,OCIN已不仅仅是上海长海医院的OCIN,更是整个中国神经介入同道的OCIN。刘建民主任提出的“OCIN与中国神经介入共成长”正逐步成为现实,OCIN从起步时的蹒跚学步,现已迈入高速发展阶段。
未来,OCIN有望成为全球脑血管病同行了解中国脑血管病进展的重要窗口,同时也将发展为国际化的交流平台,供全球同行交流思想、技术与创新成果,国际化、开放性和包容性将是其重要发展趋势。历经25年发展,OCIN已成长为成熟、稳定且具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获业界广泛认可。未来,OCIN将成为中国与全球脑血管病医生交流的学术名片与交流平台。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
担任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副秘书长、中国卒中学会青年常务理事兼重症脑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学组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重症脑损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全军神经病学专委会青年委员及脑血管病介入学组委员等。
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等科技奖励7项,多次被评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优秀中青年专家奖”。DIRECT MT和ENCHANTED-2/MT研究主要成员,发表论文60余篇,代表性著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参编专著6部,参与撰写5部脑血管病专家共识或指南
点击上方图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