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解意识是什么,仅仅“指向”它或者将它解析为部分是不够的。它同样需要语境化。我们需要知道它如何反过来“适应”它作为其一部分的更广宇宙。为此,我们需要知道意识的原因和功能。然而,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位于意识之外是什么,即什么存在是“意识”术语所不包括的。
二元论和物质主义关于这一点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实体二元论者,意识及其内容存在于一个在空间中没有位置和广延的非物质领域。它们构成了二元宇宙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物质世界。在这种观点中,广延的物质世界位于意识边界之外并与意识交互作用。然而,意识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被物质世界包含。
对于物质主义者,意识及其内容只不过是被选择的脑的状态或功能,它们与脑其他的无意识状态或功能之间具有因果交互作用。这样看来,意识及其内容仅仅构成物理宇宙的很小一部分并且占据很少的空间。即,有意识的神经状态(或功能)仅仅是脑的相当小的一部分,而脑是地球物质的微小的一部分,依次地,地球又仅仅是巨大物质宇宙的一个微小片段。
根据目前分析,正常的现象意识内容既不超越三维空间(正如二元论者假设的),也不仅仅包含在三维空间微小的一部分中(正如物质主义者所假设的)。确切地说,这些内容界定并且填充三维空间,因为它们不是别的而正是作为体验的日常世界或宇宙。当然,在一个给定时间人们所体验的取决于人们如何引导他们的注意力。例如,意识内容在眼睛睁开和闭上时非常不同。然而,当眼睛睁开时,意识内容延伸到人们视线所能及的范围。它们不仅包括内在的和身体的体验,而且包括我们通常认为是“物理世界”的外部现象世界。
鉴于这种意识扩展到包括我们以各种形式所经历的一切,那么,这些内容排除了什么呢?如果我们认真考虑自然科学,那么世界中实际存在的东西仅有很少一部分显现在正常的体验中。例如,我们的眼镜和耳朵仅仅在很小的一个频带中觉知我们身体周围存在的电磁和声波能量,并且我们的化学感官(嗅觉和味觉)仅仅传递我们吸入和摄入的化学物质的一小部分。同样,感官系统在其识别事件的大小、距离和时间等与人类正常行为和生存相关的时空分辨率上是有限的(为了使观察突破这些限制,我们需要望远镜、显微镜、原子钟等)。此外,将我们的感官所检测到的信息转换为我们所体验的被知觉的“感受质”的知觉过程,是通过一个专门的、物种特有的方式完成的。甚至存在于时间中的三维现象空间也变成了一个近似现代物理学所描述的宇宙。例如,广义相对论要求四维时空中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一条弧线(遵循曲率空间)而非一条直线。存在许多其他方式,在这些方式中我们所体验的物理世界与物理学所描述的世界不同。因为,这些观点完全是常规的,并且我已经深入研究了这种情况,所以在此我不再赘述。我们认作"物理世界"的三维现象世界只是物理学所描述的更大宇宙的一种片面的、近似的、物种特有的模型。
在评估意识内容排除了什么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通常知觉到的东西是中等尺寸的实体和事件。对于人类而言,现象世界同样主要是视觉的,并且在没有辅助的情况下,我们的视觉系统通常只能提供关于外部表面的信息。在我们通常可以看到的东西之外,在事物的本性中存在一种非常精细的结构,而这个结构超出我们知觉的视野。例如,人体的外部视觉外观,并没有提供多少其宏观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内感受提供了关于身体内部条件的一些额外的细节(四肢的位置、温度、内部损伤,对食物、睡眠的需求等等),但是它同样很少揭示出身体是如何实际工作的,更不用说在细胞、分子、原子和亚原子水平上的任何其微观组织的细节。类似的局限同样适用于我们体验自己心智细节操作的能力上。一些心智加工的细节通常可以通过内省获得,诸如在解决问题、长期规划等问题上的发展阶段。然而,大部分所谓的"有意识的心智加工"根本不是有意识的。例如,人们很少甚至没有有意识地觉知到使自己能够阅读这本书的那些加工细节。
总之,在通常清醒状态下,意识内容包括所知觉的外部“物理世界”,以及各种身体和内部体验。但是,它们排除了外部世界、身体和心智中的一组更大的实体、事件和过程。鉴于它们与意识的紧密连接,心智/脑的运作大部分是非意识的这一点尤其重要。打个比方,意识内容通常被比作冰山的一角。而大部分心智,就像冰山一样,处在看不见的水面之下。现今的分析扩展了这个隐喻。一旦人们将意识扩展到包含被体验的身体和周围的现象世界,"在水面之上"的就不再仅仅是冰山一角,而是人们可以体验到的在知觉视野之内的一切。"在水面之下"则相应扩展到包含实体、事件和过程的整个宇宙,它们在一个给定时刻并没有表征在我们所体验到的东西中。
在这种观点中,人类的意识嵌入在并且被更大的宇宙所支撑(就像冰山的一角是由其基础和周围的海洋所支撑)。人类意识内容同样是这个它所嵌入的宇宙的自然表达或显现。对于人类而言,意识的最接近的原因可以在人脑中发现,但认为脑是一个孤立的系统的观点则是错误的。它作为一个物质系统的存在完全依赖于它周围的支持,而反过来它支持的意识内容来自知觉加工与周围世界、身体和心智/脑本身中的实体、事件和过程的反身交互作用。

·意识与虚拟现实
在虚拟现实系统中,人们似乎在与一个和现实(相应的)世界相分离的(虚拟的)三维世界交互作用,这提供了行动中知觉投射的一个最好证明——并且关于虚拟现实的研究无疑会提供知觉投射何以可能的充分必要条件。虚拟现实同样提供了一个有用的隐喻来理解意识内容如何与它们反身“建模”的实体、事件和过程相关。芬兰哲学家/心理学家安迪·瑞文苏关于“黑色星球”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想象你将登陆一个未被探索过的星球。当你离开你的太空船时,你陷入了一种难以理解的黑暗和寂静中。你无法看见、听见或感受到任何事情。当然,环境就在那里,但是你完全无法以任何方式感知到它,因此,不存在“有机体一环境交互作用”可言。你感觉自己飘浮在一个感觉剥夺的盒子中,无法感知身体的位置,更不用说周围的环境。不知怎的,你以某种方式回到你的母船中。你仔细检查所有从这个星球表面获得所有数据。你发现,事实上有许多物理活动发生,但是其中的任何一种你之前都没有遇到过。因此,你无法感知到任何事情。好,你不打算放弃——你设计了一套具有检测外形辐射和星球振动传感器的服装,将它们转变成你的身体可以处理的物理刺激。因此,特定的外星辐射通过你的护目镜被转变成可见波长的电磁辐射;星球奇怪大气的振动被转变成你耳朵附近的振动等等。当你回到这个星球时,你进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关于对象、颜色和声音的空间的延展的世界。
现在你的脑能够建构关于这个世界的体验模型,使得你能够成功地与这个世界交互作用。当然,这个世界本身仍旧在寂静和黑暗中,但是,你的脑现在以那些并不真实存在的特质来装扮它(即,它的模型)。因此,现象学的组织层次是大脑建立的一个错觉,但尽管如此,它仍是最有用的一个。
可能在意料之中,如果我现在告诉你其实这个奇怪的星球就是地球,宇航服就是我们的物理身体,尤其是它的感官;将外星物理信号“转变”为熟悉的信号实际上是将物理刺激转变为神经放电;并且在大脑中以某种方式创建的有用的假设就是我们通常所称作的“现实”:世界的体验模型与作为主要演员的自我。“现实”只是受制于当前感官输入的"VR"。
要知道意识是什么,我们还必须知道它做了什么。黑色星球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初始暗示。一个体验的、现象世界的创建将意识之"光"带进其他“黑暗的”宇宙中。为更加全面地理解意识做了什么,我们同样需要面对许多已经在认知心理学中提出的关于它的概念和功能,并且我们需要理解它与脑的因果交互作用。
·反身一元论
上述关于意识是什么的分析"指向"它,将它解析为组成部分,并且开始使它"适应"其转而作为一部分的这个更广宇宙。对意识如何适应这个更广宇宙的这一素描支持一种非还原的反身一元论。人类的心智、身体和脑都嵌入在一个更广的宇宙中。个体有意识表征是视角性的。也就是说,实体、事件和过程转变成体验的精确方式依赖于给定观察者的时空位置,以及参与"建构"给定体验的知觉、认知、情感、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精确混合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每个意识建构都是私人的、主观的并且是独一无二的,合起来,意识内容提供了一种对更广宇宙的观点,赋予它一个三维现象世界的外观。这是实体、事件和过程与我们的知觉和认知系统反身交互作用的结果,而我们的知觉和认知系统反过来又表征了那些实体、事件和过程。然而,这种有意识的表征并非物自体。
根据这种观点,存在一个宇宙(物自体),其中存在一些像我们这样的有意识生物(conscious beings)形式的相对分化的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关于其所属的更广宇宙的独一无二的、有意识的观点。就我们是这个宇宙的一部分并转而体验这个更广的宇宙而言,我们参与了一个反身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宇宙体验它自身。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