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5月7日至10日,备受全球瞩目的神经介入学界盛事—WLNC(世界神经介入手术直播大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盛大举行。在此期间,加奇生物的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再次亮相WLNC,与全球神经介入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和展示精湛的手术技巧及前沿的治疗思想。与此同时,OCIN全新手术教学培训版块OCIN LIVE第三期也在本届会议中成功举办。加奇生物积极参与了OCIN LIVE手术直播环节、WLNC手术展示以及ICAS新技术卫星会,致力于传播先进的神经介入治疗方法和理念,为中国神经介入诊疗技术的进步贡献力量。

5月9日,刘建民教授团队在WLNC世界舞台上精彩亮相。刘建民教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WLNC现场,通过连线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呈现精彩的手术直播,现场展示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零交换”技术,并带来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应用于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多发动脉瘤合并载瘤动脉狭窄一例,充分展现了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的“中国实力”。
CASE-1
患者为55岁男性,因头晕及左侧肢体无力发现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术前MR提示脑干梗塞,高分辨核磁提示斑块存在强化具有不稳定性质,CTP提示后循环低灌注。经股穿刺后,微导丝引导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顺利超选通过狭窄段,球囊扩张后精准释放支架于狭窄段。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缓慢充盈及泄压。
支架经Fastunnel®输送释放完成,回撤Fastunnel®。
▼


CASE-2
患者为71岁男性,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意识水平下降,CTA证实基底动脉中段闭塞,远端存在由前循环向基底动脉尖的代偿血流。CTP明确脑干及小脑的低灌注,存在急诊开通指证。术者采用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及微导丝首发,在微导丝小心通过闭塞段后,Fastunnel®非常顺利的跟进到位,在确定远端血管真腔后,应用球囊扩张了闭塞段。考虑到该患者处于脑梗塞急性期,因此未予支架植入,相信该患者通过及时的血管内开通治疗可以获得良好预后。


顺利输送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到位。
Fastunnel®球囊缓慢充盈,扩张闭塞段。
▼
在WLNC 2024的手术专场中,刘建民教授及其团队在伊斯坦布尔主会场的国际舞台上,向全球的神经血管介入专家们详尽地呈现了Fastunnel®的精细操作流程、输送要点及关键的注意事项。在这一世界级别的学术盛会上,他们以高超的手术技巧和“零交换”技术在处理血管狭窄段时的精湛表现,充分展现了中国神经介入领域的专业实力。

CASE 1: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支架植入术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李敬伟教授团队
5月8日,李敬伟教授在OCIN LIVE手术专场上展示了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mm×15mm在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支架植入术的应用。

患者为75岁女性,诉左侧肢体乏力2月余,加重2周。外院高清MR血管壁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局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管腔次全闭塞。手术策略为微导丝过狭窄段—输送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球囊扩张狭窄段—合适支架植入。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顺利到位。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球囊缓慢充盈至6atm,后释放支架造影。
▼



CASE 2:颅内动脉闭塞段血管成形术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文伙教授团队
5月8日,陈文伙教授展示了BASIS技术在Syphonet®取栓支架保护下血管慢闭开通术中的运用。


患者为78岁女性,以右侧肢体无力3月余入院。外院颅脑MRI+MRA显示左侧基底节区及额颞顶叶梗死灶,左侧颈内动脉、左侧大脑中动脉全段及大脑前动脉A1段闭塞。手术策略包括清除近端血栓—BGC+BASIS技术(防止血栓移位)—血管成形术,拟支架植入。
微导丝通过闭塞端,输送Syphonet®取栓支架至眼动脉段。
SacSpeed®球囊扩张导管 2.5×20mm顺利输送到位,缓慢扩张至6atm后,泄压回撤。
▼



CASE 3:颈内动脉C6-C7段重度狭窄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聪慧教授团队
5月8日,李聪慧教授团队李辉教授展示了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3mm×15mm在颈内动脉C6-C7段重度狭窄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的应用。
患者为47岁女性,诉发作性头蒙、头沉及左侧肢体麻木约1年。头颅CT示双侧放射冠多发腔隙性脑梗死,CT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C6段中度-重度狭窄,左侧颈内动脉C7段可疑微小动脉瘤,脑动脉粥样硬化。手术策略包括微导丝保护眼动脉;应用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零交换”技术,行右侧颈内动脉C6-C7段重度狭窄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顺利到位,行球囊缓慢充盈和泄压。
▼


本场卫星会由东部战区总医院张鑫教授和江苏省人民医院路华教授主持,携手众多国内知名神经介入专家教授,围绕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零交换”技术展开精彩的探讨。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一娜教授为与会者阐述了Fastunnel®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首先阐述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现状与血管内治疗并发症。通过介绍比较传统手术与“零交换”技术,吴教授强调了Fastunnel®“零交换”技术(减少7-10次步骤)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优势,即化繁为简,“零”先一步。随后,吴教授介绍了Fastunnel®产品特点:
1)球囊+微导管一体化设计,减少器械交换,提高手术安全;
2)Pebax半顺应球囊材质,稳定成形,安全扩张;
3)0.017in/0.021in输送内腔,兼容颅内支架系统;
4)全程不锈钢加强结构,提高跟踪性,易于颅内支架输送。
同时吴教授通过6例Fastunnel®病例,分别治疗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右侧椎动脉串联重度狭窄、右侧颈内动脉动脉瘤合并狭窄、右侧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合并狭窄、及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实例,指出Fastunnel®可以在近端狭窄部先进行扩张,然后进行后续操作,例如输送弹簧圈至动脉瘤内、输送支架、释放支架等,可减少术中交换,降低手术风险,开创了ICAS血管内介入治疗新时代。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智强教授带来了狭窄合并动脉瘤治疗新思路——ANSWER技术。其从动脉瘤合并动脉狭窄的发病率讲起,指出动脉瘤的分布可能与狭窄的位置高度相关。基于多例随访病例,姚教授阐述了该类病变常规治疗方法的矛盾之处与相关并发症,表示预扩张、输送导管、弹簧圈填塞、以及后扩张过程中均易并发出血。
为改善这种情况,姚教授利用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推出合并载瘤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瘤的改进治疗方法,即ANeurySm With stenosis treatment using fastunnEl deliveRing balloon dilation catheter(ANSWER)治疗方法。后续通过具体解读Fastunnel®使用随访病例,姚教授进行归纳总结,表示该种改进治疗简化了操作步骤,减少交换,保护动脉瘤,保护载瘤血管,节约手术花费,节省手术和麻醉时间,随访结果及预后良好。同时,他强调了Fastunnel®有助于“预扩张、球囊临时辅助、球囊保护、支架置入”四步合一,避免预扩张后局部夹层,再进栓塞导管的风险因素。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春雷教授向与会者分享了零交换技术的应用体会,指出Fastunnel®17系列有独特的应用优势,易通过狭窄。王教授通过3个狭窄病例解析,表示Fastunnel®可简化操作步骤,缩短手术时间,但是提醒与会者要慎重选择病例,操作时要注意导管张力及导丝弹跳等问题。
讨论环节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丁圣豪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赵开军教授等与会专家分别就上述分享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探讨。
丁教授点评表示,神经介入技术的进步依托于耗材的发展,新的耗材在广泛临床使用当中难免会有很多优点和不足,但是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和厂家交流术中遇到的问题,以进行进一步改进,最终使病人更加获益。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实为大道至简,其彻底简化了手术,使手术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表示对该器械的未来应用充满期待。
简中见奇,智创新潮。在中国神经介入技术发展的征途上,加奇生物以其卓越的创新精神,为行业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在本次WLNC-OCIN大会上,加奇生物的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Syphonet®取栓支架和Tethys®中间导引导管、SacSpeed®球囊扩张导管在手术演示中展现了卓越的性能,而其自主研发的“零交换”技术更是国产医疗设备创新的典范。我们满怀期待,加奇生物将继续以其创新实力,为医疗界带来更多高质量的产品,惠及广大民众。同时,我们也相信,加奇生物将与整个行业一道,携手推动中国神经介入诊疗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开启医疗健康领域的新篇章。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