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ICAS虽然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对于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及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仍是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早期关于ICAS支架治疗的临床研究中通常存在较高的并发症率,SAMMPRIS研究由于围术期并发症率较高,支架置入相比药物治疗未能体现在二级卒中预防中的优势,而并发症的来源与支架置入时微导管的传统交换技术有一定的相关性[1,2]。在SAMMPRIS研究中,40%症状性出血并发症患者与微导丝穿孔相关[1]。因此从临床需求出发,不断研发新产品、探索新技术,从根本上避免繁琐的器械交换,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2
根据Ariel Takayanagi、美国洛杉矶凯撒医疗中心冯雷教授报道,尝试经Gateway球囊扩张导管释放Neuroform Atlas支架[3]。Neuroform Atlas支架可以通过0.017in内腔微导管释放,而Gateway球囊扩张导管为同轴系统,内腔大小0.0165in,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国内天坛医院霍晓川教授也曾做过尝试。但是,该技术存在两个不足之处:
第一,Gateway球囊hub设计之初并非为了可以推送支架,因此输送Neuroform Altas支架时,支架引导鞘管与球囊hub之间存在间隙,可能导致支架输送过程中引导鞘管头端变形而无法顺利输送支架。

第二,Gateway直径2mm及以上的球囊导管的远端marker距离头端大约5mm,直径1.5mm规格由于球囊本身只有一个marker(位于球囊中部),距离头端距离更远,甚至达到了11mm,而传统支架微导管远端marker距离头端仅0.6-0.75mm。所以相比经传统微导管释放支架技术而言,经Gateway球囊扩张导管释放Neuroform Atlas技术存在一定难度。
冯雷教授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也提出,Gateway作为一款普通球囊,内管壁比较薄,输送支架过程中,特别是血管比较迂曲的情况下,容易引起内壁褶皱的情况,从而支架无法通过。
03
是否能有一款全新的器械,既可以进行球囊扩张,同时无需交换可以直接释放支架呢?
答案是肯定的!
国外有NeuroSpeed球囊(Acandis GmbH, Pforzheim, Germany),该产品是来自德国的一款球囊微导管,相关文献报道了在50例之前使用机械取栓治疗无效的AIS患者的应用,报道显示狭窄闭塞病变均顺利使用该球囊导管扩张后释放支架,无术中操作相关并发症,可能与减少术中交换操作相关[4]。

(图片来源:NeuroSpeed® PTA Balloon Catheter – Acandis GmbH)
我们国内首款加奇生物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目前也已获批上市,采用“球囊+微导管”一体化设计,实现了球囊扩张及颅内支架输送功能于一体,避免器械交换,简化操作步骤。值得注意的是,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的标记点相较传统球囊做了改进,头端有三个标记点(10mm及以上规格),最远端的标记点距离头端仅0.75mm,类似普通的微导管头端标记点,而第二第三个标记点发挥了传统球囊定位的作用(7mm最短型号球囊中部一个定位标记点)。这样的标记物设计使得术者在通过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释放支架的过程中,能更好地观察与掌控微导管头端的动态变化,及时进行张力调整,从而更有利于释放系统的稳定,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技术安全,期待进一步更多的临床使用报道。

如需了解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产品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进行查看!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新理念,新疗法的提出。来自于临床的声音,往往需要与之适应的新器械来助力实现。医工结合现阶段也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疗法、器械、耗材迭代更新路径。临床实践中提出需求,研发专家转化需求,并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反馈给临床。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的诞生,便是一例。相信随着更多样的缺血介入器械的创新,颅内ICAS的介入治疗将会变得更加简化、更加安全,期待为病人带来确确实实的获益。
参考文献
[1] Chimowitz MI, Lynn MJ, Derdeyn CP, et al. Stenting versus aggressive medical therapy for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N Engl J Med 2011;365:993–1003.
[2] Derdeyn CP et al. Mechanisms of Stroke After Intracrani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in the SAMMPRIS Trial. NEUROSURGERY. 2013 MAY;5(72):777-795.
[3] Takayanagi et al. A novel technique for stenting of intracranial stenosis using the Neuroform Atlas stent and Gateway balloon catheter.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2021 Dec;27(6):770-773.
[4] Stracke CP et al. Intracranial bailout stenting with the Acclino (Flex) Stent/NeuroSpeed Balloon Catheter after failed thrombectom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multicenter experience. J NeuroIntervent Surg. 2019;0:1-6.
专家简介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缺血性卒中规范化诊治学组副组长
上海卒中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
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专委会常委
脑医汇—神介资讯编委会秘书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