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17日发布 | 1660阅读
创伤

口服抗凝剂的mTBI患者初次CT阴性而后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的风险

韩硕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冯军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达人收藏




































































































































近期,意大利5家急救中心开展口服抗凝剂的mTBI患者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风险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入院24小时可根据受伤机制和临床特征评估患者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可能性,结果由意大利梅拉诺医院急诊部的Gianni Turcato撰文,发表于2022年3月的《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杂志。


——摘自文章章节

【Ref: Turcato G, et al. Am J Emerg Med. 2022 Mar;53:185-189. doi: 10.1016/j.ajem.2022.01.018. Epub 2022 Jan 15.


研究背景




以往,口服阿哌沙班或利伐沙班等抗凝剂患者,在轻度颅脑创伤(mTBI)后第一次CT结果阴性,仍被要求留院24小时复查头颅CT,但此过程并无相关临床证据支持。近期,意大利5家急救中心开展口服抗凝剂的mTBI患者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风险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入院24小时可根据受伤机制和临床特征评估患者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可能性,结果由意大利梅拉诺医院急诊部的Gianni Turcato撰文,发表于2022年3月的《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杂志。


研究方法



研究者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2月在5家意大利北部急救中心收治的口服抗凝剂的1426例轻度颅脑创伤患者。排除年龄小于18岁、伤后就诊时间>48小时、口服抗凝剂与外伤间隔>24小时以及第二次CT扫描与第一次CT扫描间隔>24小时者。对于未复查CT的患者进行30天随访以排查迟发性脑出血。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发现,1426例患者中,67.3%常口服阿哌沙班或利伐沙班等Xa因子抑制剂,抗凝剂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房颤;受伤方式多为意外跌倒。85例(6%)患者入院即刻第一次CT结果为创伤性脑出血。余下1341例患者中,916例在观察24小时后进行第二次CT扫描。第二次CT扫描与未行第二次扫描的患者相比,伤后就诊时间短(2h:7h,p<0.001),接受Xa因子抑制剂的比例高(79.1%:72.2%,p=0.005)。受力部位于锁骨以上、持续抗血小板治疗、伤后就诊时间在8小时以内并伴有以下一项风险因素:伤后出现短暂意识丧失、伤后遗忘、癫痫、GCS<15分、服用酒精或药物、头痛呕吐和颅骨骨折等的mTBI患者,选择进行第二次CT扫描的比例高(p<0.001)。房颤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与是否进行第二次CT扫描无关。24小时后复查CT显示,14例为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无需手术治疗或因迟发性颅内出血在30天内死亡的病例。与迟发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显著相关的风险因素为伤后短暂意识丧失(21.4%:2.4%,p=0.005)和伤后遗忘(35.7%:9.1%,p=0.007)。此外,14例迟发性颅内出血患者都具有至少一项风险因素,包括出现伤后短暂意识丧失、伤后遗忘、癫痫、GCS<15分、服用酒精或药物、头痛呕吐、颅骨骨折等(p=0.001)。最后,在未进行第二次CT扫描的424例患者中,有1例在伤后8天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并死亡。


结论



该研究是根据入院时临床表现、伤后就诊时间、受伤机制评估口服抗凝剂的mTBI患者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风险的大规模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目前对口服抗凝剂的mTBI患者采用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但维生素K拮抗剂与抗凝剂的药代动力学不一致。在伤后就诊时间超过8小时、首次CT结果阴性患者的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接近0。作者认为,根据来院时临床表现、伤后就诊时间、受伤机制中无上述发生颅内出血风险因素、而且第一次CT阴性的患者,在24小时后复查CT很少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因此不进行CT复查不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4.pn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