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XWP,男性,66岁,因反复头晕伴右侧肢体无力1月,加重1周入院。既往发现左侧颈内动脉狭窄,未处理。脑出血,高血压病史多年。
头CT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脑梗死。
核磁提示双侧基底节多发梗死。
MRA示颅内动脉硬化改变,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颈动脉彩超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混合性斑块导致管腔不规则变窄,可见窄束血流,峰值>600cm/s,估测狭窄率90%。
诊断:
1、脑梗死
2、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3、脑出血后遗症
4、高血压病3级
患者无创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临床表现为头晕及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系责任血管,应积极完善脑血管造影后必要时介入治疗。
3型主动脉弓
右侧椎动脉颅外段正常
右椎颅内段纤细
左侧锁骨下动脉迂曲,左椎发育不良
右颈内动脉颅外段正常
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颅内段显影良好。
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次全闭塞,局部斑块不稳定。
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次全闭塞,局部斑块不稳定。
患者造影后明确左侧颈内动脉次全闭塞,斑块不稳定,发生血管急性闭塞风险较大,应积极介入治疗。
8F导引导管到位后明确工作位。
微导丝顺利通过病变后交换入远端保护伞
4/30球囊预扩后狭窄改善
9/40支架定位
支架释放后狭窄解除
支架释放后狭窄解除
左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颅内血流明显改善。
左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颅内血流明显改善。
支架位置形态满意,撤出保护伞,结束手术。
术前术后对比
术者体会:
1、本例患者无创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局部斑块不稳定,经造影明确后局部介入治疗指征。
2、患者病变处存在不稳定斑块,输送保护伞时存在斑块脱落风险,遂采用2.0球囊预扩。
3、术后预防高灌注损伤是术后管理要点,积极控制血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