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钱某,男,38岁。因“右侧胸部疼痛半年”入院。查体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胸椎MRI(本院 2023-03-30):左侧T6-8椎管内外沟通肿瘤,沿T7左侧椎间孔呈哑铃型生长,外侧突入胸腔内、累及壁层胸膜,前方推挤胸主动脉。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约3x3x5.2cm,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脊髓明显受压移位变形,肿瘤T7椎体及左侧附件异常信号,T1低信号,T2WI/FS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图1)。




图1,术前磁共振分别为T1、T2、T1增强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
手术
入院后完善常规术前检查,未见明显手术禁忌,于2023-04-12全麻下行超声辅助下-左侧半椎板入路-T6-8椎管内外沟通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肉红色,有假包膜,血供极其丰富,边电凝、分离包膜,边切除肿瘤。先切除椎管内和椎间孔内肿瘤,然后沿椎间孔肿瘤表面向外侧切开肌肉,显露和切除胸腔内肿瘤。术后磁共振显示全切除肿瘤(图2),手术经过顺利,术后恢复良好。



图2,术后增强磁共振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成像显示肿瘤全切除
讨论
脊髓硬膜外血管瘤约占所有脊髓硬膜外肿瘤的4%,占脊髓血管疾病的12%。它们通常起源于椎体,并侵入硬膜外间隙,本例属于此种类型。单纯硬膜外血管瘤,并非起源于椎体骨,仅占所有脊柱血管瘤2%,在文献中仅报道了少数哑铃状的胸椎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
由于磁共振成像的广泛应用,这些病变的发现率明显增加,胸椎比颈椎更容易受累。该病需要与神经鞘瘤、脑膜瘤、转移瘤或淋巴瘤鉴别,其磁共振成像有如下特点,如明显的长T2信号,不规则或分叶状的轮廓和明显的强化,不会像类似大小的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那样扩大神经孔。由于该病极其罕见,术前常被误诊。了解这些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术前做出定性诊断和手术准备。
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有可能急性出血,导致神经功能不可逆的损害。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能够解除脊髓压迫和防止急性出血。当手术完全切除不可行时,值得考虑通过放疗来控制肿瘤的生长。本病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