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单侧面肌痉挛(HFS)为功能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一侧面部长期、反复发作的肌肉跳动、痉挛抽搐。与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一样,主要病因都是颅内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受毗邻的血管压迫所致。显微血管减压术为针对病因学治疗,是唯一有机会根治型手术。
压迫血管常见类型为小脑前下动脉压迫,本病例致病因素为椎动脉扭曲冗长。现报道我科近期收治并行微创手术治疗的椎动脉压迫所致面肌痉挛1例。
病例资料
贾**,男,45岁
主诉:左侧面部肌肉间断抽搐并逐渐加重6年。
现病史:患者于6年前始出现左侧面部肌肉抽搐,发作性。初期为眼睑跳动,逐渐加重至连带口角抽搐。发作频次及抽搐程度逐渐加重,影像工作生活。目前表现为面肌持续抽搐。
影像资料
见双侧椎动脉扭曲,右侧椎动脉压迫面神经
探查面神经REZ区,见PICA压迫REZ区
PICA压迫REZ区,抬起后AMR波未见消失,推测为非主要压迫血管
在舌咽迷走神经腹侧,见椎动脉及PICA主干压迫,予以teflon垫入
椎动脉压力传导大,予以椎动脉尾端垫入teflon架桥
在面神经下腹侧,在PICA分支和REZ区垫入teflon
术中视频
术前患者视频(经过患者同意)
术后患者视频(经过患者同意)
讨论
面肌痉挛是一种以患侧面部肌肉发作性的不自主抽搐为特点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尽管大多数人在发病伊始能够耐受面肌痉挛所带来的不适,但随着病程的增长,症状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社交形象,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功能性失明。一般认为面肌痉挛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责任血管接触、压迫面神经所致,因此可以通过手术解除压迫而得到缓解,众多患者在接受微血管减压术后的症状缓解也反过来证实了这一理论。在Barker等手术治疗的600多例面肌痉挛患者中,动脉性病因占478例(73.8%),静脉性19例(2.9%),动静脉混合性113例(17.5%),只有极少数患者是因为其它原因导致面肌痉挛的发生。
椎动脉压迫导致的面肌痉挛往往是椎动脉及一支或者数支分支共同压迫面神经所致,包括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以及小脑前下、后下动脉的合干。本例病例中,冗长的椎动脉推挤AICA压迫面神经3区引起患者面肌痉挛,减压术后患者面部抽搐出现了立竿见影的好转。
注意要点:1.应对冗长椎动脉进行“架桥法”减压,以减轻血管给面神经根部REZ区的压力;骨瓣不能追求锁孔而至视野及操作受限;血管减压时从椎动脉尾端向头端减压架桥;血管减压要全面,不能有遗漏;真正的责任血管是卡压在面神经出脑干处的小脑前下动脉,位置深且欠在REZ区,不能遗漏;面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够起重要作用。2.面神经在面神经复合体上内侧,牵拉时容易导致前庭下、上神经及面神经挫伤,导致面瘫、听力下降,充分解剖小脑绒球能够增加神经根部的手术视野;3.冗长椎动脉血管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韧性与脆性增加,活动度有限,过度的操作及拉扯易致斑块脱落或脑干穿刺血管损伤,因此,操作过程须十分仔细,避免血管损伤。4.冗长椎动脉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进展血管延长扩张加重,加上长期血管搏动因素,易出现减压区域及减压材料移位,而致面肌痉挛复发。故全程减压、局部加强减压更重要。有专家采用悬吊法减压(胶水粘连固定、动脉瘤夹夹至硬膜处固定)等方法,可能有助于降低复发几率,但风险增加,有待于大宗病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