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桥脑海绵状血管瘤(CM),由于位置特殊、与周围的功能结构毗邻,显微手术切除脑干CM时,脑干复杂的关键解剖与相关的神经血管结构使重要的神经功能面临风险。考虑是否手术,要进行复杂的决策。
临床表现:颅神经障碍是最常表现出的症状。其他症状包括共济失调与辨距不准、复视、感觉与运动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意识水平改变。
显微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是否手术?何时手术?需要个体化考虑。
1,病灶接近软脑膜或室管膜表面,或病灶已发生多次出血,引起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
2,急性出血扩展到病灶囊以外(明显的囊外出血)。
3,病灶内大量出血引起明显的占位效应脑干海绵状瘤出血除非症状持续加重并危及生命,才考虑急诊手术。由于急性期脑干水肿严重,局部胶质增生带尚未形成,此时手术往往加重脑干损伤,死亡率高。
美国巴罗神经科学研究所报告了RobertF.Spetzler教授对其手术的BSCM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认为:BSCM患者在出血2-6周内进行手术治疗获益最明显。恢复期病灶明确,血肿已经液化而机化尚未形成,利于病灶分离与减压,同时避开了脑干出血后的水肿高峰期。
手术前的计划与入路的选择:手术者必须对经各种后颅窝与颅底开颅进入脑干的安全区了然于胸。采用“两点”法到达脑干病灶的总体原则。应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解剖特点来确定入路。桥脑海绵状血管瘤,若不损伤四脑室底任何神经组织到达CM,膜帆入路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如果CM的背侧面有完整的神经组织覆盖,无论多薄,都会影响膜帆入路的安全性。这种情况下,宜采用乙状窦后经三叉神经与面/听神经之间的小脑中脚到达病灶。因为小脑中脚对有限的损伤耐受性良好。
手术过程:首先吸除相关的血肿,瘤内分块切除,创造充足的操作空间。用精细剥离子轻柔地钝性分离,推移病灶囊,同时保持病灶囊完整。胶质边缘尽可能保持完整,以免出现神经功能并发症。手术残腔壁轻柔电凝及明胶海绵压迫彻底止血。
手术后注意事项
手术后可能需保留气管内插管至少24小时以后。手术后短期内,脑干水肿可导致吞咽障碍、呼吸衰竭,但许多功能障碍都是暂时性的,大多数能恢复到手术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