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1日发布 | 273阅读
脑血管-自发性颅内出血
脑血管-动脉瘤

脑血管疾病病例分享2

黄振山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病例简介

主诉:突发剧烈头痛3小时余

简要病史

患者于傍晚16:00左右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家人即送我院急诊,病程中患者神志基本清楚,无四肢抽搐。Hunt-Hess 分级1级

既往高血压病史数年,未正规服药,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病史。

入院查体:血压160/95mmHg,心率86次/分,神志基本清楚,精神稍差,颈抗,四肢V-,肌张力不高,生理性反射存在,病理性反射未引出。

急诊头部CT

急诊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侧裂池为主。

术前脑血管造影

术前DSA:右侧大脑中分叉处动脉瘤


治疗过程手术策略

患者为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前DSA提示右侧大脑中分叉处动脉瘤,可选择开颅或介入栓塞手术,介入栓塞与造影操作可无缝对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充分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最终选择介入栓塞术。

此动脉瘤为囊性动脉瘤,瘤颈不宽,但形态不规则,呈心型,此类动脉瘤可不使用支架辅助,传统的单微导管栓塞动脉瘤难度不大,完全可以达到止血目的,但达到致密栓塞动脉瘤比较困难,术后动脉瘤复发可能性大,为达到致密栓塞动脉瘤,术前计划拟行双微导管技术填塞动脉瘤。

术前准备材料

6F 长鞘90cm

6F 远端通路导管 115cm

5F MPA 125cm

Trensend 0.014 250cm

双微导管(TJMC-14)

Visee

手术过程

1.双微导管(TJMC-14)塑形后顺利超选入动脉瘤腔,填入第一枚5*12 3D成篮圈(Visee)

双微导管交替填入微弹簧圈

继续填入6枚弹簧圈后


术后检查

术后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raymond分级I级,大脑中动脉各分支显影良好。患者神志清楚,言语清楚,四肢肌力正常。


讨论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且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的血管有较复杂的血管分支模式及发育变异。因瘤体位置相对表浅,易于暴露,故传统观点认为手术夹闭仍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但随着介入材料及技术的飞速发展,介入栓塞的疗效明显提升。

    此病例动脉瘤呈不规则形态,为达到致密栓塞的目的,最终采用了双微导管技术,两个微导管一浅一深,一个成篮,一个填塞,保证动脉瘤不同区域均能填塞成功。当然术中根据微导管的位置,选择交替填塞的方式,增加弹簧圈之间的相互缠绕,增加稳定性,增加了动脉瘤填塞率的同时又可以避免弹簧圈的逃逸,保持载瘤动脉的血流通畅性。

术者体会:1.双微管技术一般用于瘤颈相对宽颈的颅内动脉瘤;其优点是:两个微导管交替填塞可以防GDC突出,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可应用于血管迂曲的动脉瘤,术后治疗简单,增加安全性;“双微导管”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和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程度。 

2.治疗要点:术中要求两个微导管放置在瘤腔内,一般一深一浅;而且“首发”弹簧圈二级螺旋直径宜略大于瘤体直径 ,成“篮”后避免弹簧圈逸入载瘤动脉;然后交替填塞或利用更适合的微导管进行填塞;术中应注意配合抗凝治疗。

3.治疗难点:在填塞弹簧圈,特别是第一枚“成篮”圈时,需要非常小心,需多次调整微导管的位置而使成篮满意,继续填塞的弹簧圈完全在第一枚成篮圈的轮廓内进行,确保弹簧圈不突入载瘤动脉内,以保证载瘤动脉的通畅。

神经外科脑血管亚专业主要治疗疾病范畴: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颈椎动脉或颅内动脉狭窄,烟雾病,海绵状血管瘤等。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